分享

打开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高分之门的钥匙(一)

 bxg 2018-03-14




                   

老杨说: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拉开分数差距的重要板块。考场上,所有正常的考生都能读懂文章内容,为什么答题时却拿不到高分?尤其是很多语文基础很不错的孩子也拿不到高分呢?


老杨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阅读的思维程序有问题,阅读时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

二、是训练方法有问题,总是练不到点子上。


因此,老杨将在本文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


老杨本次研究的核心概念——分述!

分述,就是分别陈述,是指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分别将阅读目标表达出来,完成对文本从局部感知到整体感知的过程。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有一个误区:就是错误地理解了“整体感知”的含义。阅读文章和看风景不一样,不可能一眼就把文章看完,而是逐句逐段的感知文字信息,最后形成“整体感知”。由于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限制了他们的文字敏感性,他们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文本内容,做题时就常常找不到方向,大多数会凭感觉答题,从而导致大量丢分。

这就是很多学生“一做就错,一讲就懂,下次还错!”的原因。

而“分述”的训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分述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安排分述的程序?如何训练由分述到整体感知的能力?这是阅读训练的关键所在。



根据《考纲》规定的中考考点,结合中考文学类文本的特点,老杨把“分述的内容”分为以下十个步骤:

1. 关注标题。

2. 了解作者。

3. 概括事件背景。

4. 理清人物关系。

5. 概括故事情节。

6. 分析情感线索。

7. 理清行文脉络。

8. 分析人物性格。

9. 分析文章写法。

10. 探究文章主题。


以上十个问题包含了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所有考点。如果考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次阅读都能注意思考这十个问题,那么,考试时就没有理由找不到答题的相关信息。再结合一般老师都知道的答题模式,规范答题,绝大多数考生就能拿到高分甚至满分!!

分述的内容和步骤清楚以后,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训练的方法了。在此,老杨将分别按照两个层级、以2017年中考文本《细水长流》为例,向大家介绍训练训练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分述的训练方案(一)
1
分述目标1:关注标题。(高频考点)

很多文学类作品的题目是有讲究的。关注题目是指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对题目有个思考,它可以让学生养成把文章内容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的习惯,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主题。有时候命题人会直接选择“题目”作为命题点。


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试卷第18题:“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要准确


回答这道题目,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即文学类文本标题的作用:

①概括事件;②交代线索;③突出人物;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突出矛盾焦点,揭示矛盾缘由;⑥运用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等,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文章主题。

最后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把标题的作用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联系起来,和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或情感)结合起来。

如回答上述问题,可以将标题的作用、文本内容和文本主题结合起来组织答案。

答案1:选择文章以《平衡》为标题——揭示了文章矛盾的根源是心理不平衡,进一步揭示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答案2:文章以《锁》为标题——文章以“锁”为行文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围绕“锁”展开;“锁”还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信任为基础的,不能有太多的“心锁”,深化了主题。


如2017年中考选文《细水长流》的题目就很特别。阅读前,关注并思考这个题目,阅读时才会把有关“细水长流”的内容都画出来.文章一共有六处和“细水长流”有直接关系的文字。分别为:

①“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②“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③“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

④“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 ,是啊,细水长流。”

⑤“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

⑥“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从上面的文字很容易归纳出“细水长流”的含义就是“忍让、包容、不计较”。这样才能准确答出15题:“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中的第二问,也为理解文章的主题打下基础,为17题“品析语言”中第二句的“急切”找到落点。


该文本也可以直接以标题来命题。如“本文的标题是‘细说长流’,你觉得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

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就需要按照前面的知识点来综合考虑:

一是解释标题的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二是思考标题对于全文的作用(该文就有线索的作用);

三是标题对于揭示主题的价值。


2
分述目标2:了解作者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一般是考生不太熟悉的作者作品,这样选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生以前阅读过该文。因此,考场上考生对选文的作者一般是不太熟悉的。但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特别是阅读习惯养成过程中是要有“作者意识”的。因为成名的作者都有其特殊的经历、背景、价值观、语言风格等,这些特点对于读者理解文本主题是有帮助的。考场上考生如果对文本作者有所了解,就要适当考虑作者的相关因素。如果对作者完全陌生则重点关注文本内容。

(未完待续.....)




关于老杨“分述”系列文章的说明

本系列文章是老杨最近关于中考阅读提分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系列文章乃老杨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老杨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老杨最近总结过往30多年教学经验,将陆续发布一系列原创的关于中考提分策略的研究成果。考虑保护原创成果,以及感谢小编近一年的无私付出,后续部分精华研究成果将设置一定阅读门槛;

感谢老杨课堂读者一直以来的支持,你们的转发与留言是老杨持续原创的动力,希望未来为各位老师、家长提供更多优质的内容。




结语

老杨课堂公众号开设以来,得到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喜欢和支持,在此老杨对所有支持老杨课堂的朋友表示感谢,为了帮助更多学生和家长备考2018年中考,老杨特意额外设立了两个微信群以便后续交流;由于群已经满,为了更有效率和大家交流,不再新开设群,而由各位感兴趣的老师们或者家长们加老杨个人微信,老杨再拉您进群。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加老杨微信,备注:姓名-学校(家长)






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类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