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份基于8000人的抑郁调查,教你判断是否患了抑郁症

 茂林之家 2018-03-14


作者:渣少丨壹心理测评专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莫名忧伤,甚至痛苦不堪。我们到底离抑郁有多近,怎么判断是否患了抑郁症?快来给自己做个体检吧~


——小婚家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出现了,一种不争不抢、不大走心、怎样都行的活法一夜风行。


这种可有可没有的“佛系”态度为何会广受关注?其实正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这生活过得太累了。



快节奏的生活下,人的精神压力大,由此也衍生出很多“流行病”:焦虑、抑郁...这两年明星抑郁自杀事件让“抑郁症”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让大众更了解“抑郁”,我们基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抑郁自测量表》,对8000人进行调查。


本期,我们用调查数据来聊聊抑郁,看看我们到底离抑郁有多近,怎么判断是否患了抑郁症。


01.

关于抑郁,你需要知道的4个秘密


(1)抑郁患者比我们想象的多



在测试人群中,抑郁人群占34.59%,其中极端到重度抑郁的不多,大部分是轻度抑郁。


(2)性别与抑郁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患抑郁的更多,关于性别与抑郁的关系这里有两点要提一下:


  • 女性更易患抑郁

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女性是男性2倍,一方面因为女性激素水平容易波动,尤其在生理期、产前/产后和更年期等时期抑郁风险高;另一方面女性天生比男性在情感和社会关系中投入更多,关系、情感更容易影响她们。


  • 男性更不愿承认抑郁

很多男性认为与抑郁相关的情绪,如消极、低落、脆弱表现出来就是缺乏男子气概,所以即便患了抑郁症,他们也倾向于否认和隐藏。

(3)行业与抑郁的关系



话不多说,请自觉对号入座,并善待名列前茅的行业工作者


(4)年龄与抑郁的关系

为什么26-35岁是抑郁的重灾区呢?我们调查了该年龄段患者,以下是其中3位患者留言:


@Wockee(90年):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压力很大。想有业绩,又想兼顾家庭,时间紧缺,精力不足,也就面临了情绪的很多问题。

@冰洁_July(85年):人到中年,目睹太多死亡、变故,伤春悲秋、由人及己,又想到人生人生已经过了大半,不像年轻时有大把机会,很可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一直老去,难免很焦虑和消极。


@超人(89年):20岁时,小小成就都能开心几天,而现在对生活只有钝感。倘若遇到天花板,就感觉自己上不去下不来,在瓶颈里,无法跳脱。


在上图我们也有另一个发现:抑郁越来越年轻化,未满18岁的抑郁比例位居第二。一方面青春期嘛,情绪波动大;一方面对外界认识还不全,可能把小问题放大。所以,各位哥哥姐姐爸爸妈妈们请留意好家里小弟小妹的情绪。

02.

这4个症状表明你可能抑郁了


抑郁人群那么庞大,调查中有些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抑郁了。那什么行为是抑郁的表现呢?在这8000个样本中我们发现了抑郁患者最常有的4种表现:


  • “觉得没意思”


@囧图:我倒没有不快乐,而是觉得失去活力,朋友叫我去吃饭、聚会,能躲就躲,懒得交际。也没有啥兴趣爱好,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 “不专注,强迫思维”


@xyz123:做事情没法集中注意力,老是强迫自己想些不好的事情,越控制越停不下,很烦躁。

  • “无缘无故感到累”


@Martin刘:做事提不起精神,虽然没做什么但就是累,很想躺着坐着发呆就是不想动。

  • “觉得自己没用”


@逃不离:觉得好空虚好没价值感,不想动又加深了没用感。偶尔很打鸡血,然后就陷入更大的空虚感。



03.

关于抑郁的误区


(1)“ta看起来这么开心,怎么会抑郁?”

不要以一个人开不开心来判断ta是不是抑郁患者,这两者不能划上等号,有种现象叫微笑抑郁,他们并没有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不像大家想的整天瘫在床上萎靡不振,而是看起来很正常,但他们笑容下面藏着更深的孤独和抑郁。

(2)“我没什么伤心事,不会抑郁的”

调查中有些轻度抑郁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抑郁了,其实抑郁不是一种悲观失落的心情,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情绪管理机能出了问题,大脑中无法分泌出活力因子。任何人都可能陷入这种状态,关键在于能否提前找到蛛丝马迹。

抑郁是一个复杂的状态,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判断可能失误,这里有一份专业诊断可以帮到你。

「抑郁测试」将以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抑郁自评量表》为依据,从生理和精神方面评估你的抑郁指数,帮你判断自己是短期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同时给出针对性分析和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