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这个可怕的习惯,影响孩子一生

 黑扭 2018-03-14

作者:麦子

来源:麻麻咪呀(ID:mamamiya116)

作家郑渊洁曾告诫家长:“教育孩子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给孩子看。” 

01

春节期间,我去了一个表姐家。

谈到外甥女的学习时,表姐突然激动起来,开始训斥起她。

“考前让她好好复习,不听话,整天只顾玩,你看看这考试成绩,语文数学都才考80多分。平时在班级都是前五名。”

表姐絮絮叨叨,越说越激动,小外甥女低垂着头,一言不发。

此刻,我赶忙圆场暗示表姐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及时收场。哪知,在一旁的表姐夫又开始了一番炮轰。

一句句激烈的言辞,把小外甥女数落得从梨花带雨到大声嚎哭,最后直接跑进房间,关上了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若真因贪玩影响了成绩,找个时间和孩子好好交流分析,及时给予鼓励,才是解决问题积极的方式,而非一味地责怪唠叨训斥。

我想起了闺蜜陪儿子练琴的经历。

她说,平时不提到练琴,家里风平浪静一片祥和;一开始要练琴,家里总是风云大作硝烟四起。

“请你认真,不要再玩了”,“什么时候才开始练啊?”,“到底弹不弹?”……

就在一声声咆哮和吼叫中,五岁的儿子用手指捂住了耳朵,瞥了她一眼:“妈妈,当心你的口水喷到我脸上……”

那一瞬间,闺蜜一脸惊愕。

原来,在儿子心目中,妈妈不仅张牙虎爪,还沦落到口水四溅、令人憎恶的地步。而她的训斥,似乎也没起到效果,他照样玩。

所幸,闺蜜及时闭上了自己的嘴巴。

在后来的陪练中,闺蜜绞尽脑汁,想尽办法。

为了调动孩子学琴的兴趣,她带他去听音乐会;

为了提高练琴的积极性,五音不全的她通过自学,与孩子进行弹琴比赛,还让儿子当起小老师……

一学期折腾下来,孩子总算能够安下心来,认真专心地练琴。

聪明的父母,懂得及时闭上嘴。

然后合理地采取行动改变现状,而不是在絮絮叨叨中丧失为人父为人母的尊严,激化矛盾,引发孩子反感,加剧与孩子的冲突。

教育上有个七字箴言非常重要,那就是“闭嘴,闭嘴,再闭嘴”。

作家郑渊洁也曾告诫家长:教育其实是不用说话的身教,“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给孩子看。”

02

听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

起初,他觉得牧师说的特别棒,非常感动,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指的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

例如“你怎么又犯错了,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说多了,孩子才能记住。殊不知,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是在什么时候?

最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爸妈的唠叨,就像绳索一道一道把我捆死。”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的形象。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的喋喋不休不仅没有奏效,还可能招来反作用。  

太过唠叨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知乎上网友曾志伟的回答很精辟:

1. 心理惰性。

教育效果低下,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

最终当再次出现相同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

2. 引发亲子矛盾。

唠叨是反复、单调的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没完没了的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挑起孩子的敌意,使气氛紧张,矛盾更加激化。

3. 模糊听觉。

反复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声音产生的不在乎。

4. 叛逆情绪。

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大多数孩子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结果是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

03

开学前夕,一个朋友眼含热泪,絮絮叨叨地向我讲述了孩子存在的种种问题。

孩子今年上小学,每天喜欢玩手机,打游戏。平时只要不谈学习的事都很精神,一说到学习就开始浮躁。

父母多说几遍就发脾气。

这一年来,孩子成绩下滑厉害,亲子关系紧张,整个家庭气氛特别压抑。

听了朋友的话,我请她先消消气。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孩子是需要改变,父母也需要改变。

如果真的想帮到这个孩子,我认为首先是先闭嘴。

无论孩子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千万别唠叨,把他的生命节奏还给他。

很多时候,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劝诫让孩子不犯错或少犯错,基本都是徒劳,因为人的成长是体验式的,以犯错为形式。拒绝犯错就是拒绝成长。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好的父母,话不多,但会用事实告诉孩子犯错的成本。

虽然气得要爆炸,但还是要慢慢学会不生气,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什么时候你开始心疼他的不容易,你们的交流就可以开始了。

请耐心倾听他的苦恼和诉求,再给出合理的建议。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善于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话,会倾听,让孩子有解释、证明自己的机会。

更不要吝啬赞美。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时,他就开始复活了。

因为你是他的母亲,是他最爱最依赖的人,你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都很大。

如果不能赞美,起码可以不伤害。

而你的期待和信任,则是他改变的动力。

“所谓母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父母闭上嘴,孩子才能更好地做自己,才会更加幸福。

相信每个孩子都非常棒,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给孩子看。这是多大的慈悲和善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