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零售业态变迁——连锁篇

 茂林之家 2018-03-15

现代零售业起源于19世纪中叶,距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美国现代零售业的萌芽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1869年,横跨北美连通两洋的太平洋铁路贯通。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但极大提升了生产力,而且大幅度拓展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现代零售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的。

美国零售业态变迁——连锁篇

直到20世纪之前,全世界所谓的“零售商”规模都很小,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水平,其服务范围多局限于本地,绝大多数是生产+出售式的作坊,面包师出售面包,鞋匠出售鞋子。这种“零售”除了具备较为初级的分工以外,其形式与农业经济时代的行商坐贾差别不大。

此时零售经营的商品多来自临近生产商,其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包装简单且没有品牌的概念。顾客主要是社区的邻里熟人,因此送货上门和赊账成为常态。虽然资金的账期和配送人员造成一些成本,但好在社区生意规模不大,经营模式简单,只需要从上游供应商进货,加上一定利润出售给顾客即可。然而同样是受限于这种规模,零售商在向上游供应商订货时毫无话语权,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

从单体商店到一群单体商店

1859年,GeorgeH.Hartford与人合伙成立了“大美茶叶”公司,地点设在美国纽约。公司最初从中国批量进口茶叶,在美国以邮购目录的形式进行分销。批量采购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使公司得以迅速扩张。到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大美茶叶”已有25家店面。1869年,两洋铁路贯通,公司借势更名为The Great Atlantic & Pacific Tea Co,(简称A&P)。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经营的品类业日益丰富,除了早期的茶叶,还增加了咖啡、食品、药品等。

美国零售业态变迁——连锁篇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降低了茶叶和咖啡的关税,大量进口商的涌入拉低了市场价格,A&P公司赖以起家的业务受到冲击,日益扩展的经营品类也削弱了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在这种情境下A&P开始进行一系列创新和调整,开创了后世称之为连锁商店的经营模式。

最直观最容易“连锁”的自然是店铺招牌。A&P为自家众多的街边小店换上统一的Logo,使不同城市,不同街区的人们都能记住公司的名字。然而这只是浅层次的连锁,不同地区供应商分散的情况并未改变。到1900年,A&P已拥有196家店面,员工超过1800人,销售额达到500万美元。而到1912年,A&P在美国的店面已有400家,平均毛利润率达到22%。

美国零售业态变迁——连锁篇

这一时期的高速扩张,更多是得益于公司对于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积极尝试。1979年,经营咖啡馆的老板James Ritty发明了收银机,解决了消费结账环节营业员顺手牵羊的问题,1883年A&P开始在自己的店面推广。收银机的推广不但节省了管理成本,而且当面显示每笔交易金额也赢得了顾客的好评。1888年,可口可乐首次发行折扣券进行促销,A&P在当年就迅速跟进,发行了自己的折扣券。

从一群单体商店到连锁经营

相同的Logo只是连锁的表皮。真正催生现代连锁经营模式的是美国的商业环境。20世纪初的10年,美国垄断资本在各行业占据优势,在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消费潜力的匮乏使零售业倍感压力。更严重的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反垄断运动和扒粪运动将大型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1912年是美国大选年,在此之前的十年中,美国食品价格已上涨了45%,总统候选人为了取悦选民,纷纷表示要对大型零售商采取行动。在这种背景下,零售商纷纷简化包装、降低费用以抵御可能到来的政策打压,这就是当时所谓的no-frills format(无修饰风格)。

作为A&P公司领导人George的儿子,John Hartford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店”(Economic Store)概念。这一概念主要包括精简人员、缩小规模、简化装饰、取消赊账和送货上门等内容,这一切都为了汇聚点滴的成本优势以大幅降价。John认准了薄利多销的策略,主动将毛利率从此前的22%降为12%。虽然他的想法并不为其父认可,但George Hartford还是同意他开一家所谓“经济店”进行试验。不过,店面、存货、人员等成本全算在内,也只批了3000美元启动资金。

美国零售业态变迁——连锁篇

当时John提出的经济店面积统一为56平米,商品种类精简到约300种,每店只保留1个员工和一个经理。此外,A&P经济店一反当时的商业传统,全部采取现金交易,并且成交后由顾客自行提运。这项政策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但账期缩短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免除送货节省了人工成本,商业上的好处使之顶住了人们的纷纷议论。今天,货款两清、买家自提,已成为通常商业语境下的默认模式。

经济店的低价政策可谓切中了当时广大美国人最真实的需求。小规模的店面,精选有限数量的商品种类,配备最少的员工。低成本使得A&P可以维持比周边竞争对手低15%左右的价格,一时消费者趋之若鹜,单店销量和周转率大幅度提升,A&P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随之加强。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试验获得成功后,A&P按照同样的标准和经营模式将其店面全部改造为经济店。似乎在一夜之间,A&P几百家店面改造成了同样的规模,同样的人员配置,同样的销售政策。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连锁经营具备的这种将优选标准批量化复制的爆发力,当也不输军队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

廉价销售经过连锁经营的放大,使得A&P获得巨大成功,其规模也迅速扩张。到1915年,其连锁店数量达到1600家,1930年超过15600家。当年A&P销售额达到1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14%,利润为1500万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零售业霸主。

扩张与受阻

随着规模的急速扩张,A&P开始跳出自身的系统,将目光投向外部。为了摆脱中间商和物流的影响,公司开始为终端门店网络建设专门的仓库和运输队伍,不仅如此,A&P还将连锁零售的管理理念推广到这些仓库网络和车队,将仓储物流环节全面纳入质量管控体系。向产业链上游的反噬使A&P的运营效率获得极大提升,他们很少断货,货物种类齐全、品质稳定且更加新鲜,而且价格还大幅度低于竞争对手。

一些单一的生产商不满于A&P强大的压价能力,采取终止供货等手段对抗,甚至以“价格歧视”为由诉诸法庭。扩张屡屡受挫的A&P最终将触角扩张至生产领域。今天,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的战略,最初却是由复杂的商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所激发的。

美国零售业态变迁——连锁篇

19世纪20年代,A&P依靠连锁经营模式在美国零售业独占鳌头。这自然引发效仿者的跟进,美国中小型的零售商纷纷转型连锁经营的经济店模式,美国零售份额开始向前几大连锁集团集中。此外,巨头无处不在的分销网络大量吸收了区域消费潜力,这使得地方性个体零售商户经营困难,大批量破产。这引发了长时间的社会抗议活动。

由于全品类、低价格,像A&P这样的连锁零售巨头似乎突然成了社会公敌。个体商户联合批发商发起声势浩大的运动。这种抗议在30年代大萧条之后达到顶峰。政府为了维持稳定,也祭出反垄断的大旗,立法从方方面面限制连锁零售巨头的发展。40年代,美国政府反垄断机构甚至一度要求将A&P拆分成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

从后来的结果看,种种反对与抗议并未阻止A&P扩张的脚步。1934年,John正式接任CEO,他带领连锁巨头全面转向超市模式。到1945年,A&P旗下拥有中型超市4000,连锁店500家。集团营业额占到美国当年零售总额的25%。

尾声

A&P的强大在二战后达到顶峰,直到1965年,被西尔斯百货夺走了零售霸主的地位。后来的A&P经营保守,转型迟钝。汽车和电视的普及使零售业态向大型化发展,然而A&P大量分红并且不愿意负债扩张,资本开支的严重不足使之丧失冲击规模的最后时间窗口。到70年代,A&P的店铺已经是落后、陈旧的代名词了。在苟延残喘多年之后,A&P于2010年和2015年两度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零售业态变迁——连锁篇

A&P见证了美国零售业100多年的发展。其兴盛缘于准确地把握未来趋势并且创新地运用连锁经营的模式;而其衰落也是因为对商业环境变化的麻木、保守。今天,很多人已经忘记A&P这个名字,年轻人更不知道其曾经的风光无两,但A&P开创的连锁经营模式却在商界开花结果,在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助力无数巨人走上巅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