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不幸

 书香年华 2018-03-15

 

世人皆以贫困落魄、无权无才为不幸,著名理学家程颐则相反,他有著名的“三不幸”之说:人有三不幸:年少登科,一不幸;席父兄之势为美官,二不幸;有高才能文章,三不幸也。

 

后儒往往对“三不幸”之说的真义理解不够,或以为故意耸人听闻,或以为故为过激之论。如明刘宗周曰:此先生过激之论。人若能勤学敬身,兢兢自持,未始非不幸中之幸也。

 

有学者认为是针对苏轼的。苏轼素以文章名世,“有高才能文章”;苏轼二十四岁应嘉祐六年(1061年)制科考试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科入三等的公吴育和东坡两人而已,可谓“年少登科”了。而在程颐看来,这些都是人生之“不幸”。

程颐之说,反映了蜀、洛两家对“文”与“道”、词赋之学与义理之学的关系问题的不同态度。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够深刻中肯。

 

“三不幸”之说更深层的意思是,程颐将年少登科、有高才能文章等世人眼里的幸运事视为不幸,是认为这些“好事”会影响、耽误一个人的“悟性”和见性、即对天理的觉悟和体认。洛学之所以把溺于文章诗赋视为学界之弊,其故在此。

 

朱子的理解比较深刻。他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吕舍人记伊川说人有三不幸,以为有高才能文章,亦谓之不幸。便是这事乖,少间尽被这些子能解担阁了一生,便无暇子细理会义理。只从外面见得些皮肤,便说我已会得,笔下便写得去,自然无暇去讲究那精微。被人扛得来大,又被人以先生长者目我,更不去下问。少间传得满乡满保,都是这般种子。横渠有一段说:人多为人以前辈见处,每事不肯下问,坏了一生。我宁终是不知。”

 

幸与不幸,一切取决于自己。取决于其人能不能见自本性、有没有自知之明,愿不愿“子细理会义理”、“去讲究那精微”。对于不识自性而又不能自知者,贫困苦难固然不幸,富贵幸福也是不幸。高位高才冠盖盛,尽是纷纷不幸人哪。

 

如能觉悟,那么,一切逆缘都会成为顺缘,一切不幸都会转为幸运。“三不幸”更会转为三大幸,而且“高才”会更高、文章会更好。在无相大光明本心的统帅下,文章诗赋之学莫非“道”的作用,都是载道、弘道的佳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