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是什么让中国丧失了工匠精神?

 落木随风2012 2018-03-15

位于陕西咸阳的兵马俑坑共出土过4万个秦制青铜箭簇。令人惊讶的是,在同一造型的箭镞中,只有四个有样式误差,并且误差都小于0.15mm

 

还不止这个,更重要的是包括发射机弩,从里到外也几乎完全一样,部件间隙和样式都惊人一致。这种大批量、高精度、统一标准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品管思维,在今天做到都殊为不易。

 


另外,兵马俑还有造型与做工更复杂的铜制车马,以及形体更大的数以千计的陶俑,也都像是经由现代工艺生产线上加工制造一般,同一批次和同样款式,做工都高度一致。

 


再往前追溯,大家如果到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或台北故宫博物院,看那些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大型青铜器,那些美轮美奂的造型、花纹、以及物品结构之严整,真是巧夺天工。

 


这样的工艺制造能力,很容易让人想到今天的德国、日本或瑞士。而德国、日本或瑞士这些国家,我们知道其工业制造能力形成有赖于四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技术推动,加上国际贸易和战争的需求,在资本、市场和国家意志的综合作用下,才达到今天的水平。

 

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甚至更早的商周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是怎么在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社会,用手中最简陋的工具,制造出了那么多高度标准化的优质产品?养成了那种追求极致精密和完美的工匠精神?

 

除了这些手工业制成品,另一个不得不说的领域是建筑设计。


不久前,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去爬北京司马台长城,其中一位从香港来的朋友正好从事建筑设计。司马台那些险峻陡峭的山坡,徒手攀爬起来都步步惊心,真不知古人是如何在如此险峻的地方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感叹之余,我们特地测量了十几个垛口的尺寸,其误差居然都控制在惊人的毫米级!

 

图例不是司马台长城,但壮美与司马台无异


而北京故宫,这座在明朝初年修成、在清朝又经过多次整修的宏大宫殿建筑群,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故宫里那些高大宏伟的宫殿,那么大跨度和高度的土木结构建筑,居然是在一个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测量器具也非常简单原始的时代建成,而且各细致部件结构还那么严密,展现出那么多灵巧的花式,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故宫建筑从宏大到细节都令人赞叹


大家如果到过日本,看过日本寺庙建筑的精致,应该会更有感触。中国是日本传统建筑的老师,日本比较著名的几大寺庙,其建筑样式和工艺,都是从中国自唐代以来学过去的。从那些建筑细致部件的工艺灵巧与紧密,我们就可以想见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建筑工艺有多么杰出。

 

日本几乎所有传统建筑都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子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技术,除了在日本沉淀,自清朝中叶之后,好像就突然从中国建筑设计中消失了,后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十大建筑,只能都采用前苏联样式。再后来,这种充满了中国古典韵味的大型建筑,曾经出现在台北,如台北国父纪念馆等,不过其建制用材都和历史上不同,不具有当初的建设难度。

 

台北国父纪念馆是近代少有的古典风大型建筑


而技术水平堪比当今德国的批量工业品制成能力,更是在秦亡之后,就再也不曾在中国历史中出现过。秦亡之后的两千年时间,除了一些偶尔的火花,中国的整体制造业水平基本上都在一个远低于秦朝的水平上原地踏步。


这种低水平的停滞,直到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了一些工业制造技术后才得以改观。即便如此,和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相比,中西方制造技术仍然有着迭代差距,就算当时技术最先进的洋务派工厂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质量,恐怕也不比秦朝时期好到哪里。

 

晚清洋务运动的工业思维和制造水平着实有限


这种极端低下、落后的工业制造能力,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国际争夺中吃尽了苦头,甚至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尤其是中日两国在工业基础和军事制造能力上的巨大差距,给中国人不仅带来了痛苦的战争回忆,还带来了迄今尚未完全统一的两岸格局。

 

日本《马关条约》后殖民台湾,影响迄今犹存


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打开国门引进国外资金、经验和技术,中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工业制造能力也迅速提升,在时隔两千多年之后又成了一个制造大国,并且正在成为一个制造强国。


但纵然如此,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仍然需要长期持续努力,并没有像胡鞍钢盲目鼓吹的那样,已经全方位超越西方。

 

高铁几乎是中国制造最闪光的名片,尽管核心技术仍然主要靠引进


那么,从秦以降,到改革开放之间两千多年,导致中国制造水平止步不前、工匠精神丧失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


是这些工匠个人的精神动能丧失吗?可能会有。但肯定不是全部,一定还有其它更根本的原因。

 

现在,虽然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制造业水平如何,依旧是一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和支撑。而工匠精神,恰是制造业水平不可或缺的价值支撑。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各主要国家都在对自身的制造业进行再升级,工业4.0概念等被不断提出。西方在经历一个再工业化过程,中国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并且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只是,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同时,我们很有必要也反思一下,曾经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文明骄傲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么在历史上蒸发丧失的?


答案可能不一而足。但这样的反思,或许会在制度设计和宏观政策层面,有助于我们在现代工业制造领域继续快速发展进步。


欢迎分享转发,更多人一起思考探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