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灌县新都县名胜古迹简介

 昵称VChmUhmv 2018-03-15


  俗称索桥,古名珠浦桥。在四川灌县城郊二王庙前岷江上。

  为我国西南山区常见的传统悬桥型式。旧时以竹为缆,木桩为墩,承托竹索,连贯而成;上铺木板行人,旁设拦索。全长500余米。远眺索桥,宛若跨水长龙。桥始建于宋之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间重建。民间传说,为清塾师何先德夫妇倡议并募资修复,因地方官吏吞没桥款,未果。何揭露其弊端,竟被杀害;乃激起民愤,复推举其妻续修,索桥始成,后人名之为夫妻桥。今川剧中犹有故事流传。1974年修外江水闸时,因工程需要,将桥址下移约百米,原桥墩木桩已改用混凝土桩,竹索亦为钢缆所代替。

  【灵岩寺】

  在四川灌县城西5公里灵岩山七垦岩下。称“灵岩圣灯”,为灌县十景之一。这里层峦叠嶂、峥嵘秀削,泉水淙淙,松竹密茂,为著名避暑胜地。寺建于唐,印度高僧阿世多曾住此。寺后千佛塔,建于唐,为石雕覆钵式青石建筑,通高3.97米,底层周长9米,塔身十三层,每层雕刻不同形态依次缩小的佛像。清同治年间在寺后发现两个藏经洞,藏唐代石刻《大槃若经》、《大宝积经》等二十余种数百通碑,出土时部分已破碎。寺内还有千手观音、黑风洞、灵窦泉、棋盘石、喜雨坊等古迹。

  【青城山】

  在四川灌县城西南约15公里,古称丈人山,一名赤城山。据传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因历史悠久,林茂山幽,历来为蜀中名山,风景胜地。杜甫《丈人山》诗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咏赞。“青城天下幽”千百年来成为对它的赞誉。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来青城山设坛布道,留下不少传说古迹,被后人尊为天师。晋唐以后山上宫观林立,极盛时多达一百余座。道教称为“第五洞天”。青城海拔1600米,山麓至峰顶游程约五公里,石径回旋,林木蔽天,深邃宁静,主要宫观为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等几处。

  【上清宫】

  在青城山巅,地处高台山之阳。开创于晋,后废,五代王衍重建,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间。大殿祀李老君像。山门外西侧石壁有黄云鹄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院内古迹有麻姑池、鸳鸯井等。麻姑池一名天池,传为麻姑浴丹处。观东不远处有跑马坪、旗杆石,传为明张献忠遗物。庙后拾级数百米,即达峰顶,海拔约1,600米,有呼应亭,可观日出、云海及圣灯;极目远眺,川西平原碧波万顷,滚滚岷江,皆陈眼底。

  【建福宫】

  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唐称丈人观,宋改今名;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观内多历代名人壁画,今已无存。现共两院三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院内有树木假山、委心亭;宫右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近年又新修服务大楼及山门。庙前有小溪,清澈见底,终年不涸。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比虽炎夏盛暑,咸觉清凉。宋诗人陆游咏《丈人观》:“黄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崖岭划若天地分,千柱耽耽压其垠。”想见当日景况之盛。今县城每日有班车可达。

  【无师洞】

  在青城山腰。相传因东汉天师张道陵曾于此讲道,故名。洞在山腰混元顶下峭壁间,祀天师塑像,沿壁有廊可通。庙创建于隋大业年间,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今沿用,砚存殿宇重建于清末,主殿为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内供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像高90厘米,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刻石。观内历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诏书碑等。观前右方有古银杏一株,高数十米,枝叶扶疏,传为张道陵所植。观东不远处有三岛石,危岩三岛,传为天师降魔时所劈,今石上有“降魔”二字。岛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为避暑胜地。

  【都江堰】

  在四川灌县城西的岷江上,距成都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巨大水利工程,名闻中外。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率众兴建。岷江汹涌,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出宝瓶口流入内江,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益州记》)。此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邹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鱼嘴及宝瓶口之间,用于泄洪,调节由鱼嘴流来的水流量,避免过多涌入内江。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成离堆,引岷江水入内江的总入水口。因其形似瓶颈,故名。古时于瓶口岸边埋有铁桩,以标水位。全堰灌区,1949年仅及十二县(市),二百余万亩;今已扩大至近三十个县(市)八百余万亩。其附属古迹有二王庙、伏龙观(离堆),安澜桥等,也是游览胜地。

  【二王庙】

  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距成都59公里,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创建于南北朝,几经兴废,现有建筑系清代重修。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朝敕封李冰父子为王,清时遂易今名。庙内石壁嵌李冰及其后历代治水经验格言碑文石刻:“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通称治水三字经、六字诀。近年塑有李冰及李二郎像,各高数米,或坐或立,分别供于大殿及后殿内。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后殿西侧有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等于民国时绘制的天马、玉女、黄粱梦等碑刻。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朱檐飞阁,雄踞江边,气势巍峨。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游人入庙,顿觉清凉,是游览避暑胜地。

  【伏龙观】

  在都江堰离堆北端。系一纪念性建筑。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末初改名伏龙观。范成大《离堆行》诗云:“残山狼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跧铁锁。”现有殿宇三重,系清代重修。楼阁亭台布局紧凑,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后殿最高处为观澜亭,二层八角,登临亭上可远眺索桥、鱼嘴及西岭雪峰。大殿内的李冰石刻雕像,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像高2.9米,重4.5吨,胸前有题记及造像年月,系1974年岁修时在江心发现,是有关都江堰的一宗珍贵文物。后殿陈列都江堰灌区电动模型,展示古堰今昔发展概貌。

  【宝光寺】

  在四川新都县城北,距成都19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广明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曾驻跸于此,命悟这国师重修庙宇,改名宝光寺。明代寺废。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殿宇。现寺面积120亩,是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建筑群,用四百多根石柱支撑。殿堂庭院,雄伟壮丽,门窗檐栱,雕刻精美,佛像观音,栩栩如生。寺内文物有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的石刻千佛碑,明代尊胜幢和清代泥塑五百罗汉。寺内楹联匾对、字画雕刻,保存完整。

  【罗汉堂】

  在宝光寺内,建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罗汉五百尊,每躯高约2米,全身鎏金,或立或坐,姿态各异。有的瘦削长颈,有的佝偻龙钟;或笑容可掬,或横眉怒目;喜、怒、哀、乐,表情通然不同。衣折条纹,清晰分明,无一雷同。这是四川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塑像群。

  【桂湖】

  在四川新都县城西南隅,距成都18公里。占地约70亩,湖面30余亩。全湖种荷,沿湖普植桂树,每年金秋季节,桂蕊飘香,游人如织。桂湖又是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青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故宅今已无存,现存清人所建“升庵殿”。湖区内新辟碑林一处,系原新繁县龙藏寺石碑迁此。桂湖小巧玲珑,景色秀丽,为川西优秀古典园林之一。湖中建筑有杨柳楼台、澄心阁、香世界、杭秋、绿漪亭等,造型轻、巧、雅、秀,民族风格浓郁,掩映于碧水绿荫间,使湖景更加增色。

  【杨升庵殿】

  在桂湖内。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时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时因“大礼议”触怒世宗,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七十二岁老死戍所。杨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幼年曾读书于此,沿湖桂树亦其所植,故名桂湖。清代里人曾于湖中建殿祀之,解放后进行维修,并新辟杨升庵著作陈列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