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铁血老枪 2018-03-15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宋乃殷人聚居之地,孔子是殷商王室后裔,娶宋人为妻也算门当户对。结婚第二年孔鲤出生。丌官氏温淑贤良,在家相夫教子。孔子也开始担任管理账目和牲畜养殖的小官,工作渐趋稳定,收入逐步增加,领导对他也很重视,派他去周天下首都洛邑考察学习。孔子深造回国后,以儒家学术带头人的身份开班讲学,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卓越的口才和实用的教学方法招来大批学生,每人收取十条腊肉干的学费不等,经济基础的殷实使得二人的生活如糖似蜜。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然而幸福的日子是短暂的。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在与三桓的斗争中失利,被迫跑路,避难齐国。孔子作为昭公旧臣,决定跟随前往。夫妻一别就是五年。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回来了。他虽然不出去做官,但是开办私立学校挣的钱也是蛮多的,此时无论远近皆有受业者,据说有三千人之多。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岁,出山为中都宰,即首都市长;后为大司寇,即司法部长。妻以夫贵,此时的丌官氏,内心的满足不言而喻。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在事业达到巅峰时却辞职不干了,更为严重的是,他居然要带着自己的团队出去打天下。此时孔子五十六岁,妻子也五十三岁了,孔鲤二十五岁,正是一家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时候,孔子却焕发了第二春。最终他不顾妻子的一再劝阻还是走了,他走了,丌官氏的心碎了。丌官氏不想让他走,原因很简单,老了。理想从来都是年轻人的奢侈品。她跟大多数女人一样,想要的是一个刚强温厚的丈夫、一个活泼听话的儿子、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一个和谐完美的家庭,一起过着童话般的幸福生活。她想要的,孔子给不了。虽然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女人,丌官氏也不是不坚强,可是她太累了。她再不想过这种倚门望夫、聚少离多的生活,她决定离婚。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孔子临行,发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这句话被后世无数人诟病,以为孔子不尊重女性。其实这是对小人的误读。小人在孔子时期,专指小孩,晚辈,亦即后生。孔子就常常称呼学生们为小子,亲切而温暖。任何脱离时代,脱离语境而对历史典籍的解读,都可谓对古人的亵渎。这话本是孔子对艰难生活的一句感慨:“养家不容易,妻子孩子不好处。”李泽厚批注道:“貌似女人孩子的确是这个特征,近了就没大没小,远了就抱怨迁怒。”如果你有妻子孩子,我想你会对孔子这句话深深认同。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他经过十四年的漂泊动荡,最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此时,妻子已在一年前去世。望着妻子坟上的拱木,他的内心沉重而痛惋。他未能在最后时光陪伴在妻子左右,却满世界实现所谓理想,到头来镜花水月一场空。

当然从后来看,这十四年正是孔子成为孔子的十四年。没有这十四年的游历,他晚年删春秋、编诗经、调乐谱、教学生,都不会那么臻于化境。就是在这十四年,他的学问名扬天下,五湖四海皆有泽被。可能对于伟大人物而言,事业和家庭,永远是鱼和熊掌,不可兼顾。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孔子在十四年的漂泊中,常常想起贤惠善良的妻子,是她给了他温暖的家,让他能在碰壁后回家疗伤,有个安静港湾。可是这一切由于自己的一意孤行,却永远失去了。《论语》有句没头没尾的诗,历来殊不可解:“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意思是说,又到了唐棣花开的季节,花朵(又已经悄然)爬满了枝头。叫我如何能够不想她。(当初唐棣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历历如新),只是如今我却离你太远。接着孔子自我安慰道:“可能我是想的不太厉害吧,如果真是想得厉害,再远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他是为了自己莫须有的自尊在戕害日益交炽的感情,这是内向敏感之人通有的特质。

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可以说,他四十岁到五十岁这十年赋闲在家,与妻子儿子相聚相守、教书育人的生活,正是他一生中最为完美的生活。《唐棣》这首诗在孔子重新审定《诗经》时没有编入,成为“逸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