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务正业”的音乐学家——《奔月》首演前对制作人兼编剧采访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3-16
      

“不务正业”的音乐学家
   ——《奔月》首演前对制作人兼编剧采访

中央音乐学院制作的首部大型原创歌剧《山海经·奔月》近日即将首演,作为这部剧的编剧及制作人,周海宏教授出现在排练的现场似乎并不意外。

当你走进排练现场时会发现,指挥、导演、编剧、作曲家、演员无一不专注的做着自己的事。导演不断的调整演员的走台,作曲家与指挥也商榷着乐队的演奏,泰然自若坐在远处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的周老师似乎成了整场中的大闲人。然而你多在排练现场停留一会就会发现,周老师不时与作曲家、导演沟通着排练中的问题。“奔月对我来说已经翻篇了”但即使是已经“翻篇”了的事,周老师也依旧投入其中。了解周海宏的人都知道他是音乐美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然而作为歌剧《山海经·奔月》的编剧,剧作家似乎成了周海宏新的身份。

 

写歌剧仅仅是因为热爱
人生有很多事情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因为有了很多积淀和机缘参杂在一起才有了这个事情。“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把这个当成我的事业目标,所以这并不是我的职业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和兴趣所致。”完成剧本后遇到了宝玉还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提起作曲家,周老师认为正是因为两个同样不顾一切的人,因为情怀所致才走到了一起。也正是因为这份情怀,因为众多同样拥有这份情怀的人走到了一起,才有了我们即将看到的歌剧《奔月》。对于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周海宏无疑是满意的,“他在音乐与剧本之间的吻合度是完全超出我的想象的。他的音乐在联觉关系的准确率上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愿意把合作摩擦公之于众,其实也是友谊的彰显
谈起合作伙伴,在周老师的眼里导演李丹丹率真、极具才情与想象力。指挥陈冰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大型艺术作品合作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审美情怀。面对合作中的摩擦,周海宏说“其实这也是一种友谊的彰显,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唱主角,所以当大家各执己见的时候就需要服从。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没有服从概念的。这是个好玩的话题甚至可以留下成为一个公案。意义不在于谁对谁错,意义在于我愿意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学术问题去研究。团队的和谐有时候甚至比艺术作品更重要。“

 

《奔月》是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奔月》的宣传如火如荼,即便还没有首演在音乐界也已经名声大噪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态势。面对这一局面,制作人周海宏倒显得格外冷静。他认为歌剧是种综合艺术,所以得到批评的概率也会很高。相对于期待好评,周海宏更期待的是《奔月》可以一直演下去并且走向世界。“在歌剧这个世界性语言上讲中国故事这是时代需要的,中国政治科技全面发展的时候应该有和我们的政治科技相应水平的艺术作品出现。”正如《奔月》出品人俞峰院长所言“当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排上世界第二位的时候,我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也应该取得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当的位置。”取材自中国远古神话《山海经》的大型原创歌剧《奔月》恰恰正是以世界性语言讲述着中国的远古传说。

情绪的音乐化表达是创作的初衷
《奔月》的演出时间预计长达四个小时,如此之久的演出是否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倦。面对这一问题周海宏坦言:这个戏大概四个小时之久,按照正常来说老百姓是不会爱看的。但是这其中又涉及到一个心理判断,不好看的歌剧观众半小时都看不下去,好看的话四个小时也不算长。当别人问我你们这部戏是给谁听的我就说了一句话,是给嫦娥和后羿听的。嫦娥内心有多少想说我们就让她说多少,不去考虑时间长短,其实这倒是简化了问题。作曲家心中音乐是什么样的,角色情绪需要音乐什么样的,我们就怎么去写,而不是去迎合某种东西。我最希望听到的观众反应是觉得这部戏很自然。这个戏可能会有一些批评,觉得太复杂,乐队部分或者旋律不是我们熟悉的歌曲化的东西。但是这是情绪的音乐化表达,而不是刻意的唱出来。

你的掌声是对艺术家的鼓励,你的打赏是对艺术家的支持。
当我们谈及当下很多国人宁愿花几百块钱去吃饭买衣服,却不愿去为音乐会买单的现象时周老师深有感触,他认为我们的审美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总觉得美是没用的,我们把生存功利性的东西当作有用,把审美需要的东西当作没用。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没有把审美本身当成用途。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你看苹果靠审美成功,因为它们把技术当成艺术,让产品成为作品。所以审美应该是核心竞争力。另一个方面是价值观,比如不愿意为艺术付费。没有老百姓的付费,就没有艺术市场的良性循环,就没有艺术家的生存,就没有高水平艺术产品的持续产出,所以我们就会处于文化沙漠中。当我们抱怨没有好老师,没有好作品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是和你不买票看戏有关。所以这次节目单上观众会看到震惊的做法,每个演员和主创人员都有打赏码。我鼓励这么做,因为你的掌声是对艺术家的鼓励,你的打赏是对艺术家的支持。“

 

不会因为被作曲家盖过风头而“吃醋”
在历史上,一部歌剧成功后人们往往记住的都是歌剧的音乐旋律和作曲家,剧作家大多会被历史遗忘。对此周海宏表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之所以在这部戏中显得重要是因为我是这件事的发起者,同时我又担当了编剧及制作人的角色,正因为这些叠加的身份才显得我比较重要。“作为这部歌剧的核心制作人周海宏似乎并没有将可能会被作曲家盖过风头这件事放在心上,就像他曾经说过“我做这件事完全是兴趣”。正因为周老师至始至终都将《奔月》视为因情怀所致而造就的艺术作品,所以在谈及这个话题时他也幽默表示“我不会吃醋,因为也许将来我会搭宝玉的光被大家记住(笑)“。

当你和周海宏老师坐下聊天时,会不自觉的忘记他的身份。他不再是那个网络上见到的心理学家,和你讲述着音乐的联觉反应;不再是课堂上见到的美学家,与你探讨音乐美学的核心问题;也不再是各大会议上见到的领导,部署着各类的工作任务。是的,他的身份太多了。但就在某一瞬间,你会发现他就像是一个向你展示着自己挚爱作品的孩子。他与你分享一路走过的创作历程,毫不吝啬的赞扬着自己每一个合作伙伴。你会情不自禁的为他开心,能遇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吗?

                      文|汪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