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M | POSITION KYOTO ARCHITECTURE TRAVEL

 lz707061 2018-03-16
什么是中国居住里的最高精神价值和审美意识?
2018-02-23 | 撰文:季艺 / 编辑:AKT
城市:京都
关键词:居住 | 庭园 | 园林 | 山水
文章信息:字/约分钟

什么是中国居住里的最高精神价值和审美意识?

 

1

日本摄影师福原信三在1931年拍下的的西湖

空无一人的西湖有一种令人镇定的萧寒,寂静中,山和树的剪影在夜色里有了水墨画的韵味,一望无际的湖面在这种不被打扰和强烈极简里显现出宋画的质感,人的感官变得格外专注。正是在这样的冬夜里,平湖秋月呈现出它经典的平远之美。平远是著名中国山水画理论里的“三远”之一,在书画里,通常以大片留白象征山和山之间的不可想象的辽阔云雾或湖泊。

 

这本是年末一次长差,一个小时前,我还在杭州郊区工作,为放空大脑,结束工作,我和同事决定无论多晚都驱车去西湖边转转。当沿湖边从北山街向白堤漫步时,我明显感到这次来西湖和以前的观看体验非常不同,湖岸伸向湖面的古树,将前后两座叠山曲线标识出的佛塔,交织在醉黄梧桐中的明亮红枫……都有了另一种意义的美。

 

这种美在从断桥走到白堤另一头时达到极致。西湖的外湖岸在那里出现一条伸向水面的拱桥,沿拱桥向湖深处走去,身后世界逐渐消失,人像是一下子置身在巨大湖面上,四周空无一物,自然逼近眼前变得无比壮阔,不断向前方延伸的湖面铺陈成一片寂静的平远。这种美是在精神体验上当世界只剩下一个人和他的远方,所能获得的愉悦感受。它意味着上一秒的现实、牵绊、混沌都被一种眺望瞬间清空,顿觉所有感官都一下子被打开了,视觉经常决定头脑状态,当视觉里只有远方,那么头脑中也就只剩下放空、遐想,升起乐观的期冀之心。如那些深谙自然自有智性的评论家对弗利德里希风景画的描述,是“割掉眼皮,用整个眼球看到了的宏阔”。

 

从另一个门走出时,我才知道这片湖面是西湖著名十景平湖秋月,西湖十景源于南宋,是宋人眼中西湖最有意义的十个景色。

平湖秋月

结束政治动荡的五代十国,为捍卫汉民族来之不易的再次统一,北宋的水墨画家从山水的永恒中找到力量,这是山水画获得国家级地位的开端,中国皇室自此开始崇拜高山,以山水画中高耸入云的群山景象比喻江山永存。

 

犹如杰出的天主教艺术家在教堂高高在上不断旋转内缩的球形天穹中找到宇宙的意象,让人们在抬头凝视天穹中不断缩小向内的宗教图画时,会相信这幅图画正是来自天堂,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醒信仰的伟大。

 

画论《林泉高致》中,受宠于宋神宗的画家郭熙为北宋皇帝提供的正是如何制造这种类似教堂天穹般的视觉幻象。在这本画论中,他详细解答如何通过绘画这一错觉游戏画出山水的雄伟壮阔,令人获得站立于大山大水前的通感,以实现对人心的震撼。

 

三远便是他在这本画论中提出的伟大观点,它包括平远、高远和深远,皆以中国艺术中最神秘、最能以“无”置换“有”的魔法般留白作为工具,以作为云雾的留白遮掩住山的底部焕发出对高的想象,以作为平水的留白焕发对远的想象,以层层透错的留白构造出幽深之溪焕发出对深幽的想象。

 

为什么说是有意义的美?正是因为在南宋,和书画一样,平湖秋月这种古人特别选择的山水之景绝不只是一种自然美景,而是某种象征,是被寄予了崇高理想、精神情怀和审美体验的。

郭熙《早春图》
苏轼及其书法作品

能把宋画美学和所处现实联系在一起让我非常兴奋,这是以往不可能发生的,也让我越发感慨一个月前京都之行的重要。

 

因描摹的是大山大水,具有崇高追求,宋的山水画常被公认为中国山水画最具气势的巅峰时期。不只山水画,宋还被称为整个中国文明的正午,大多数文化和审美在这时到达高峰。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和宋朝打压武官,推崇文人治政的政策密不可分。宋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武将无用武之地,也使得文人地位急剧攀升。

 

宋朝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程度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士大夫们广泛参与政治,文化层次以及文化素养的提高必然提高了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程度。

 

文人的自信和权力空间在当时大到什么程度?文人在那时是可以带兵打仗的,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比如:文天祥既是诗人、文学家,还是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岳飞更是著名书法家。

 

书法宋五家之首苏轼,其在文学、绘画、音乐、书法多个领域成就卓著。在他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过这么多才、博雅,集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于一身的大文人。

 

思想和个性上,宋代文人还极其注重张扬主体精神世界。还拿书法为例,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轼,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给人以一种自由抒写的审美意趣。这致使以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为代表的宋代主要书法家,无不是个性强烈、风标独树。

 

宋是文人在历史上权力和空间最大的阶段,而历来,中国文化和创造力的主力军又都是文人。这种自由空间、巨大能动可能和使命感都是宋朝的山水画能够主动追求神圣意志和大山大水大情怀,又极有艺术文化品位的原因。

 

而到了元代,由于文人下野,中国文化的高峰时刻结束,开始走向下坡路。因多次文化断裂,许多中国人认为古典中国是一个在现实中永远逝去的概念,只能在博物馆的书画中才会打开和古典中国有关的认知和想象。当离开博物馆回到日常现实中,通常会自动关闭这个部分,不会以为自己真实的生活还会和古典中国有什么关系。但正如平湖秋月和宋画的关系,唐宋美学不是只在艺术品里,而是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绝不会轻易被毁灭,被老老实实规定在博物馆空间中。

 

 宋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但经常断裂重建后的中国各个时期文化往往以一种混搭的形态存在,如果想要在混搭中找到唐宋的影子,需要真正见过完整图案,这一点恰恰是京都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

 

而幸运的是,习惯原原本本保护且从未被外族侵略过的日本比起中国更完整地保留下了唐宋时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风貌。

 

作为学习者,唐代是日本对中国文化吸收的高峰,到南宋,中国禅宗传入日本,中国文化已经深刻影响日本的方方面面。因此,日本对中国的学习主要在唐宋时期,这又令京都保存下来的古典中国恰恰是中国文化最高峰的部分。

 

2017年9月,我开始接手MINI URBAN MATTERS的Living项目。当发现中国居住环境在极速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出于对自己居住生活的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找到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很自然地成为了我自己最关心的主题,也把这一主题自然地融合到了对这一项目的探索和研究中。在这一主题下,我探访了养老院、中外小区的区别和长租公寓品牌,很开心的是,随后政府的多项改革都证明了我们这些探索的前瞻意义,比如由北京政府规划的新型住宅将取消小区围墙这一妨碍人们交流的边界,这正如有方合作人、著名建筑评论人史建先生对我们所说,国外小区没有围墙,下楼即都市是优秀城市的重要特征,而在租售同权政策诞生之前,我们也已经开始在撰写关于长租公寓为何更有利于居住和生活的报道,而就在1月15日,国土资源部表示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的提供者,中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这正是我们在第一篇文章就提出的中美土地政策的重大差异,三权分置意味着有更多权利方对土地有话语权,开放土地权利意味着拿地门槛变低,从设计上,这将根本改变只有少数具有拿地资格的房地产商长期在土地开发上一家独断,让居住设计走向更民主、更多样化的道路。

 

去年10月,MINI的范力先生建议我去参加有方京都庭园之旅,范力认为京都庭园里有中国人最为终极的居住理想与最高的精神追求,探索这一精神追求将会对这组文章有重要意义,范力先生的这一建议让我踏上了对京都庭园的探索之旅。

有方“京都古典庭园”之旅手册

作为专业建筑机构,有方旅行一直以专业建筑路线和优秀导师著称,而京都庭园之旅更是有方的精品项目,由中国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著名园林专家王欣先生全程指导。

 

王欣以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谈吐为人喜爱,在有方京都庭园之旅第二天的退藏院,我就意识到这次行程将收获颇丰。

王欣著作《如画观法》

京都庭园之旅更是有方的精品项目,由中国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著名园林专家王欣先生全程指导。

在退藏院,王欣让我们停下脚步凝视一处流水:不算高的地势上,设计师特别为这处流水做出几处转弯,而流水旁的亭子、山坡等一切可能泄露真实大小比例的参照物的底部都用团状树丛遮住了,拒绝让人看到它真实的高度,通过遮蔽带来的错觉,正如在只有方寸大的宋画中运用云雾和海水遮住高山底部的手法,令观者在方寸纸面上调动想象,激发出某种无限的幻觉,在幻觉的帮助下,溪水的长度和格局大大拓展了。

 

和平湖秋月一样,唤起人对蜿蜒流水不断延绵的愉悦想象符合的正是北宋审美关于平远的追求。这片流水之景在退藏院不算核心景观,之所以在一个普通景致里都能找到宋的美学,只能说明宋的影响在当时是渗透京都方方面面的,与当今中国更为不同的是,它被幸运地、毫发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因为有王欣这样的老师、有方这种专业机构,我们京都之行的满足度被大大增加了,但不只是地利人和,意外的是还有天时为助。

 

有方的京都庭园之行正是安排在酒店和车票都很难订到的秋天,秋天京都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就是红叶。在桂离宫,因需要翻译,一位在京都居住多年留学生全程陪着我们,观赏间隙,看着头顶的红叶,留学生告诉我今年红叶是比往年都要红烈的,她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发现这次在京都看到的红叶确实比以往照片上的都要鲜烈。随后,留学生解释,2017年是骤冷的,这种从炎夏到冷秋的突然变化,让毫无准备的红叶一下子反应过度了,加速加量了花青素的分泌,以快速阻止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及早进入贮存养分的“冬眠”状态,正是这种过量导致了这一年的红叶少有的红烈,是和雪西湖一样,可遇而不可求的。

 

2

北方山水代表,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传)《松壑幽居》

大山大水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极为普遍。这是王欣在京都庭园行第一天教给我们的重要常识。

 

现代人提到园林生活,下意识想到的就是苏州园林那种假山池塘,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主流的园林都是建在大山大水,且是华北平原的真山真水和雄山壮水中的。经过高祖开国和文景之治,汉王朝国力空前强盛,真正意义上的私家园林大量出现在西汉,西汉园林通常是以公里计算的,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修建的菟园连绵几十里,囊括了各种灵山秀水。

 

不像玩弄器物一般把玩假山式的山水,而是追求大山大水、真山真水,亦是京都庭园被认为保留了中国山水精神精髓的重要原因。

 

不过,身处盆地的京都并没有中国华北那样的大山大水的地貌,那么想要追求大山大水的气魄,京都庭园要如何做到呢?我们可以从一幅绘画中得到答案。

 

《松壑幽居》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和北宋大部分绘画一样,这幅画中,人住的房屋安静地位于画面一角,像一个恭敬站在一旁的不愿上前打扰的倾慕者,把画面中心完全留给了山水,让山水成为绝对主角。这种把屋子仅仅放在某个小小角落,完全以山水为主角的构图正是北宋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追求大山大水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绝对的崇敬和谦卑。

 

而对这一恭敬态度的继承是京都庭园得以实现更大山水气魄的秘密。

 

无邻庵是京都著名庭园,它的主人山县有朋从小在乡村长大,当邀请造园大师七代小川治兵卫为自己设计庭园时,他提出的首要意趣就是要自然风景,而不是居家化的庭园。

 

无邻庵位于京都市区,在京都市区营造一个自然环境,小川是怎么做到的?他遵循的正是北宋绘画中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自然与房屋的关系。

 

无邻庵的土地靠近京都一处著名湖泊琵琶湖,这让这块不到五亩的土地拥有一处相对完整的自然景观:琵琶湖水系上的一条细小支流。

 

这让小川有了用武之地,按照宋画里房子和山水的原则,他把房子放在小河的尽头,保留了小河从分流而出到消逝的整个过程,丝毫没有打扰到这片完整的自然。

 

完全把自然奉为最大的设计原则正是京都庭园展开一切建造工作的前提。这在圆台寺更为明显。圆台寺的主殿朝东,而中国现在大部分佛教建筑都要朝南,朝东的原因正是因为当初相地的时候发现恰巧有五棵笔直的巨树像一张屏风一样把比叡山分割了,这片让人震撼的景色自然就成了所有设计的核心,所有设计都是围绕它而展开。

无邻庵园中风景

京都庭园里的房屋大多是三面进的,唯独面对风景的那一面不能进入,这正表示了绝对的尊重,风景是绝不允许被干扰的。

 

因为这种把自然奉为最大的设计原则令京都庭园总显得非常浑然天成,少有过多人为的痕迹,这不是因为其他,正是因为人自己把自然尊为主角,无我退隐的结果。

 

在王欣看来,这和西方人的建筑观非常不同,西方人永远把房子当做主体,东方人则是自然。他们从不把自然当做自己的花园装饰或可以进去吃下午茶的地方,而是小心恭敬地把它供在一旁,完整地呈现它,正是这种谦卑让东方人获得了最美和最完全的自然。这种对自然完全的尊重、避让和不打扰的态度恰恰是京都庭园能在一个极有限空间里获得尽可能无限大自然的原因。

 

无邻庵的土地为牛角形,有一个故意留出的空间灭点,也就是牛角尖的位置,它恰好在河的尽头,是事物远去和消失的点,而不打扰自然的无邻庵的房子最终也巧妙地落在此处,正是这种不打扰和避让,最终让所有植物、气象、道路走向、流水都指向这一落点,也就都落在了屋子的视线中,王欣告诉我们。

 

“大眼睛”是王欣对这间房屋的比喻,指这座庭园虽占地不大,却能制造出最大气魄的自然,并最终收入到了像那个“大眼睛”一样的屋子里。

 

营造一个大自然格局绝不容易,除了谦卑,高超的造园技艺绝不可少。控制人的感官去放大他们感受中的山水是京都庭园的设计师们必须熟练掌握的方法。

“大眼睛”一样的房屋

无邻庵有一个极为狭小的园门。只能一人通过,在王欣看来,这正是一个缩尺,让你在逼仄之后,突然看到展现在眼前的庭园,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反差让自然的尺度变大了。

 

无邻庵的围墙很矮,但植物却代替了围墙让这里变成一块神秘地带,最高大植物都在周边,形成巨大屏障,左右两边都屏蔽起来让你忘掉城市,如同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无邻庵的主人山县有朋是日本陆军之父,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无邻庵也是决定很多国家政局事件的地方,包括日俄之战,因此,庭园就成了很重要的博弈空间,它不但要取意自然,还要能震慑人心,通过这种与世隔绝的神秘感形成权贵和密谋的气质。

 

与市井生活隔绝绝不是无邻庵的唯一魔法,更能体现出宋人精神留在明治维新时期权贵身上的痕迹的则是无邻庵与东边远山的处理。

 

从无邻庵屋子望出去正好是东山。在无邻庵东侧,植物中间有一个像刀割过一样的弧形,形成一个碗口,碗口之外望过去便是远山,远山一下子拉长了溪水通过蜿蜒带来的远,相当于把庭园的景观和东山完全衔接在了一起,主人在庭园里时,能够眺望平远,升起政治家的志向和决心。

 

王欣告诉我们京都很多庭园都是被山一面或者多面包围着的,犹如置于碗底,一方面,碗底是能让人看到最多周遭自然景观之处,这是一个全知化视角,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像无邻庵这样借势远山,把远山也收到自己的画面里。

无邻庵连接的远山

小川治兵卫是造园大家,在王欣看来,这体现在石头的摆放上。在无邻庵,石头至少有7到8种用法。其中一种很重要的就是在对远的强调上,叠山和叠水是中国园林著名的造景方法,通过叠形成山的层次变化和水的层层落差形成远的想象。在无邻庵,凡是叠水之处必然是有好石头出现的地方,无邻庵的整个高度差只有1.5米,如何让每次不算落差很大的落水的地方显得很有气势,就成了让自然能有大格局的关键。直接处理成一个缓坡是不行的,小川的方法是在1.5米里分了四五层落水梯段,水的每一次跌落必然用一块好石头,当观者将目光停留下来去鉴赏好的石头,自然就在心中强化了一遍梯段的存在,运用此种方法整个流水的格局自然便被扩大了。石头还有一种用法是挡在溪流中间,形成浅滩扰流,干扰夸张了水的流动,去强化水流的复杂度,增加庭园格局,让庭园还多了一重聆听水声的乐趣。

 

而就像小川治兵卫在叠山叠水上对石头的高超处理,举凡可以增强山水气势的地方,基本在京都庭园中都是设计师会着重强调之处,也是体现他们品味好坏、技法高下的竞技场。就像面对一尊佛像的面容,那是信仰、道德、精神取向和情怀的凝结所在,构成了古典艺术最完美的一面。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