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威·凉州词·溯源

 耕夫的图书馆 2018-03-16



       武威,古称凉州。公元前121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朝为彰显其武功军威,武威由此得名。又因“金行其地,是故寒凉”,所以又名凉州。从汉到唐,武威是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于此,以后为历代郡、州、府治。
       在唐代,武威因战事频繁、地域风情独特,当时不少文人墨客来到武威,留下了以著名的《凉州词》(行、曲、诗、歌)为代表的咏凉州的诗歌,成为唐朝边塞诗歌中一个可观而又特殊的诗歌现象。




古代边塞诗歌中的武威

      武威,自古就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无数戍边之人与武威割舍不开,众多文人墨客在武威留下足迹,他们创作的许多佳作,至今熠熠生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 ·王之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      

武威边塞诗歌形成的原因

 
  千百年来,武威边塞诗歌以其意境苍凉慷慨、雄浑壮阔,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好评。那么武威边塞诗歌是怎么形成的?且让我们打开厚重的历史,去寻找武威边塞文化的渊源。
  唐朝初年,武威是河西的军政中心和区域性古都、商贸经济和交通网络中心、文化整合和民族汇聚中心,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唐王朝建立后不久,觊觎中原多年的北方的突厥、契丹,西方的吐蕃势力不断强大,且不断侵扰河西,对新兴的政权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为抵御外敌入侵,解除边患,唐睿宗景云二年,唐王朝对西北防务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合,并于这年四月,“为诸将节度,以定其乱”,设立河西节度使,驻武威。

       河西节度使的设立,使唐朝稳固了西部边防,大大减少了边患,使唐朝在河西地区军事上一直保持优势。
       这一时期,虽然军事上唐王朝与西域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合,但投身边塞与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却促成了武威边塞文化的不断繁荣,边塞诗歌就是这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产物。

       唐王朝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当时有不少“出将入相”的人才,这些人才纷纷热衷于“边功取宠,谋取重赏”。因而,社会上出现了重武轻文、从军为荣的风气,再加上军威四震,国威远扬的边塞战争,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多本来就以“济苍生”、“安社稷”为理想的知识分子,便把从军边塞看作是仕途的终极捷径。一时间形成了向往边塞、向往军功的潮流,能人志士纷纷投身边塞、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因此,在唐王朝来到武威这个边塞小城的许多诗人,都留下诸多咏凉州的诗篇。

       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翰、李益、张籍、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留下了赞美凉州脍炙人口的诗篇翰墨。

可观的咏凉州诗歌现象

       唐朝初年,河西走廊一度被突厥和吐蕃族、吐谷浑割据。唐王朝与之发生了多次战争。据《资治通鉴》载,唐开元年间仅二十九年,在凉州一带就进行了二十四次大的战役。长期的战争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据《乐府诗集·乐苑》记载,就在开元年间,常年驻守西部边关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将搜集到的《凉州曲》进献给精通并酷爱音乐的唐玄宗,玄宗让教坊翻成中原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所配的歌词自然便称为《凉州词》。

       从此,《凉州词》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并流传至民间。唐代许多诗人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都曾为《凉州曲》填写新词,抒发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凉州词》从而风行天下。
  冠有“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唐诗有一百多首。其中,王翰《凉州词》写景状物抒情极为优美,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写武威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武威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武威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高适与岑参的武威边塞诗

  大诗人高适与岑参也先后来到武威。高适与岑参,大家都知道,他们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们二人之所以创作出大量与边塞有关的名篇佳作,与他们自身的出塞经历有关。而就在他们出塞的经历中,高适与岑参都与武威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作。
  唐王朝在凉州设置了河西节度使,并在河西、陇右布驻重兵。高适与岑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入边塞幕府,并驻足武威。刚来到武威,高适精神很是振奋,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中说: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大有一种壮志满怀,雄心勃发之豪情。但在艰苦的武威边塞生活一段时间后,他在豪情之外又多了一层悲凉。
  公元754年秋天,朝廷派窦侍御一行人前来边塞武威视察军情民生。河西节度使派高适陪同,公务之余,高适陪窦侍御游览武威美景。他在陪同窦侍御泛舟武威灵云池(武威古灵云池,又名灵渊池)中时,便挥手写下《陪窦侍御泛灵云池》一诗: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既写出了武威秋日优美独特的风光,又借边塞秋景抒发自己的情怀,隐隐道出自己渴望得到荐赏和重用之情。

       几天后,他又陪同窦侍御攀登武威西郊莲花山,并成功登顶。莲花山峰顶之上,有一七级浮图砖塔,巍然屹立,雄伟壮观。高适在向窦侍御介绍完景点之后,欣然赋诗一首,即《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

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

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

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

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借景抒情,流露了自己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
  岁月蹉跎,随着自己在武威停留的时间一天天延长,高适心中也不时流露出一种英雄迟暮、廉颇老矣的悲凉,在武威每次送友人的时候,就不禁闪现出这种心态。在《河西送李十七》一诗中,诗人写道:

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

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高价人争重,行当早著鞭。


  而几乎和高适同时来到武威的,还有和他在边塞诗坛齐名的大诗人岑参。公元751年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武威,在武威度过了近半年的军旅生活。

       那时的武威,虽处于边塞,但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民风淳朴,景色优美,深受岑参喜爱,他不仅爱上了武威,也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如他在三月与朋友登凉州尹台寺后写的《登凉州尹台寺》(尹台,指凉州沮渠蒙逊尹夫人台)便流露出对武威景致与众不同的感受: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而在更多的时候,在武威的岑参,面对边塞风景,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他是年春写的《河西春暮忆秦中》一诗:

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

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

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既写出了武威三月的景色,又透出了对家乡的牵挂。
  岑参第二次来到武威,他看到武威的繁华与热闹,禁不住豪气迸发,写下了许多描写武威景色瑰丽的句子,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此诗写出了武威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情景和一片繁荣昌盛、和平安定的气象。
  高适与岑参把武威当做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之一,以他们自己的精神力量,为武威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气象注入了独特的美。古城武威,也因高适与岑参的到来而在文化上显得更加厚重,更加熠熠生辉。

其他一些咏凉州诗歌

  由于唐代统治者推行有利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安边政策,武威人民掺杂居住,一些带有民族色彩的民俗,自然也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诗人以最热情的诗笔,讴歌丰富多彩、独特的民俗风情。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人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乐越骑神。

——王维《凉州赛神》


      诗中描写军中健儿塞上祭祀酬神的活动,反映出凉州独有的赛越骑神,大约是主骑射之神。当时凉州有敌来犯,才有赛越骑神之举的民情风俗。

野老才三户,边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萧鼓赛田神。

洒酒烧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


       诗中反映的是汉羌居地的风俗民情。由于吐蕃连年犯边,凉州郊外人烟稀少,而凉州巫风盛行,“赛田神、烧刍狗、拜木人”,焚香祭祀的场面热闹而神秘。
  还有一些武威边塞诗是反映武威边塞民生疾苦,关切时事,反思历史,补叙历史的作品。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张籍《陇头水》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王建《凉州行》

  • 来时高堂上,父母亲结束。

  • 回面不见家,风吹破衣服。

  • 金疮在肢节,相与拔箭镞。

  • 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

——王建《凉州行》


       描绘的都是凉州战事频繁,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人民祈求和平生活,也反映了百姓厌战希求和平的思想感情。

       也有一些咏凉州诗是反思历史、战争的诗作。

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

旄竿翰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

——皎然《塞下曲》


       描写的是沙州都督张仪于公元933年击败吐蕃,收复凉州的时事。白居易的《西凉伎》“遗民断肠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恩常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这首“刺封疆之臣”的诗作深刻揭露唐朝边关将领不思收复旧地,严厉抨击将相大吏,同情人民的苦难。
  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也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和睦相处。岑参在诗中说: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事实上,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并非如此单一,边塞战争具有时战时合,打打停停的特点,双方并不是始终处于敌对状态,唐王朝对待各少数民族政权,除了刀兵相加,也采取了和亲政策,笼络交好,厚加封赏,与之和平共处。在民族和睦的基础上,唐王朝也大力支援帮助各兄弟民族发展生产,发展边疆,创造富足兴旺的生活,表现在咏凉州诗中,就有元稹的《西凉伎》: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元稹《西凉伎》


       描绘的就是昔日的古凉州,经过胡汉民族的开发,呈现出土沃物繁的兴旺局面,描绘了人民过上了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场景。
  唐代的咏凉州诗歌现象是唐代边塞诗的一个缩影,也是武威人文历史在边塞诗歌中的集中体现,后人观唐代咏凉州诗,便如观唐时的武威。

       

       文章来源:小楼看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