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一年3·15|那些令人防不胜防的消费陷阱

 紫气东来2050 2018-03-16

“3·15”新十大消费警示

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有没有感觉身边的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正在逐步升级,而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包括假冒伪劣也在不断翻新着花样……在新的消费环境下,《中国质量万里行》根据消费者投诉和记者调查,在众多消费陷阱中,总结整理出当前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十大消费警示。

1. 移动运营商的“幽灵”收费

日前,石家庄消费者冯先生到移动营业厅变更话费套餐,在业务办理后被工作人员告知新套餐绑定了一个叫“车友助理”的服务业务,每月10元,需要自行拨打人工台进行取消。冯先生随即拨打了10086移动客服电话操作取消,却意外发现这项服务此前已开通并扣费。

记者调查发现,像冯先生一样遭遇过运营商这种鬼鬼祟祟“幽灵”服务的并非个案,但由于不易被发现、涉及金额小、维权成本高等因素,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近几年曝光和投诉的情况看,不排除运营商员工为完成任务私自为用户开通的情况,大多数人不会为了“这点钱”太较真,毕竟谁也不会天天总盯着自己的话费少没少,到底怎么少的,即便发现了问题,选择继续维权甚至追责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就容易让一些商家产生侥幸心理,打这份“被忽略的账单”的主意。这种扣费虽然数额不大,但可能涉及面广,整体金额规模不可小觑,也会消解用户对行业的信任,甚至影响诚信社会建设,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由于该语音通话中的口头承诺是该项业务开通的唯一凭证,也就相当于消费者与经营者订立的一份“语音合同”,那么消费者向经营者索要出示合同是天经地义的,经营者没有理由不予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电信用户对交纳本地电话费用有异议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应电信用户的要求免费提供本地电话收费依据,并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协助电信用户查找原因。

2. 没有保健功能的“保健品

逢年过节看望父母长辈,手里拎上几盒保健品,既有面子还受欢迎,而阿胶、燕窝、蜂蜜……都是最常见的礼物。大多数人的思路是,这些保健品有神奇功效,吃完能补身体,比直接送钱温馨多了。但真相很残酷,有些保健品真的不保健,大家一直在白花钱。

阿胶在保健品中的段位一直很高,有种种功效的光环加持:能补血、止血、养颜、安胎、抗疲劳抗癌……不过,近来有媒体披露,有的阿胶只是“水煮驴皮”。驴皮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经过熬制以后就变成了部分水解和纯化的胶原蛋白。然而,这种蛋白质缺乏人体必需的色氨酸,包含的是大量非必需氨基酸,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并不是一种好的蛋白质来源。

蜂蜜虽然不是什么坏东西,但可千万别认为多吃蜂蜜能养颜又减肥,还能排毒保健。事实上,蜂蜜中有80%的成分是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都比较少。大部分研究都证实,它的作用和安慰剂差不多,对健康没什么实际益处。

从营养价值来说,燕窝远不如一颗鸡蛋。往浅了说,它是燕子的唾液,混着海鱼、藻类、绒羽、粪便、树枝等杂质。往深了说,燕窝中有一种“唾液酸”(也叫“燕窝酸”),它被认为是“燕窝中最有价值的营养”。但这种唾液酸只在对一些动物实验中显示有益处,人和动物,还是不一样的……此外,燕窝中确实含有高达49.8%的蛋白质,但它并没有涵盖人体所需的各种必需氨基酸,也没什么神奇之处。

“抗氧化”类保健品,总是和“防癌”“抗衰老”“有益心脑血管”一起出现,吸引力很强。但权威医学期刊多年前就陆续发表研究:抗氧化剂对人没有用,还可能增加患病和死亡风险。

3. 外卖满减优惠下的“囊中暴利”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点外卖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它不仅便捷,还有满减等优惠。然而,经常点外卖的你知道吗,外卖平台的餐食价,有的竟比堂食价高50%。你有没有感觉被外卖中的潜规则扎心了?

记者通过比对发现,不少外卖线上价格往往要比线下贵20%左右。例如在北京某肉饼店,因为外卖平台要扣20%,所以线上销售只能涨价,但线下价格保持不变,线下卖10元的饼,线上卖12元。一家餐厅的馋嘴牛蛙,堂吃48元,外卖标价却要68元。

而“线上价格贵”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北京的多家餐馆,都是这样处理。有外卖送餐员表示,店铺线上加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因为现在外卖平台都要收店铺流水20%的佣金,店铺为了收支平衡,线上外卖只能涨价,每个外卖平台都这样。一些商家也坦言,现在的食客越来越依赖外卖平台,商家70%的营业额都来自外卖收入,不走套路,就没有生意。

还有饭店老板表示,不参加“满减”的话,竞争对手都在做满减,那样的话单量会下滑,如果不参加,就会被外卖平台排到很后面,基本上就是一天一单,或者两天一单,所以都要价钱高几块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没办法。

此外,你点到家的外卖菜量未必和堂食一样多。之前,有媒体随机选取吉野家、汉拿山、眉州东坡等外卖销售量较大的10家知名连锁餐饮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个样本中有8个样本存在外卖分量少于堂食的情况,其中分量最多可相差近150克,相当于五分之一菜量。

外卖作为一种刚性消费趋势,在被消费者逐渐认可的同时,曝出的种种潜规则,如何让大家心悦诚服?

4. 藏在“羊绒衫”里的谎言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你有没有在南方的雪地里“冻成狗”?

打开衣柜,每个小伙伴可能都囤着几件羊绒衫。然而,现在市场上羊绒衫鱼龙混杂,价格和质量差距很大。有时候所谓的低价、高质量,其实背后隐藏的是劣质或者假冒产品。

记者在某网店里看到,一款卖得很火的羊绒衫近30天的销量达到了3.87万件。究其卖得好的原因主要是促销口号特别响亮:反季清仓,一件89元,第二件仅1元!也就是说折算起来每件才45元。在这句宣传语的旁边还有一个红色方框,上面清楚写着“低于双十一”。在网店上搜索一下,像单价在三四十元的羊绒衫也还有很多,而且都很受消费者们欢迎。

几十元就能买到羊绒衫?答案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首先虽然已经立春,但近30天气温还很低,依然是羊绒衫的销售旺季,不存在“反季清仓”;其次,羊绒价格很高,一件真正的羊绒衫即便是打特价,价格也应该在五六百元,低于这个价格甚至只有三四十元,是不可能的。

现在大概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用羊毛掺兔绒;一种是羊毛掺化纤,为了达到柔软的效果加上柔顺剂,这样摸起来手感也不错。这种“羊绒衫”由于都有羊毛的成分,所以让只懂得简单常识的消费者难以辨别。因为大家常规辨别羊绒衫的手段就是用火烧,但羊毛烧后和羊绒是一个味道。另外,羊毛确实也出在羊身上,所以就算识别出来了,想维权也费劲。

除了假羊绒,还有仿羊绒和傍羊绒:“仿羊绒”即羊绒的仿制品,是由腈纶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使之具有类似羊绒的平滑、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手感,较羊绒有更鲜艳丰富的色彩,穿着中有明显静电现象。这种原料的成本低,市面上有大量的仿羊绒织物,价格多在100元以下;“傍羊绒”就是把廉价产品挂上羊绒之名,把羊绒当大款“傍”,仿佛自己是羊绒中的一类,以此卖个好价钱。最典型的就是绵羊绒、羔羊绒,还有生态绒、植物绒、宝宝绒……绵羊绒、羔羊绒其实就是羊毛,其余的都是化纤。

5.4S店保养的惊人秘密

爱车送进4S店做保养,就是对4S店的信任。保养到位,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所以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大家还是会选择去4S店保养自己的车。然而前段时间,车主王先生将自己的车送入北京某4S店保养的时候,忘记关上行车记录仪,却意外发现自己花费6千元做的保养项目有问题。

看到录像当中的内容,王先生很不满意,称车的四轮定位保养肯定没做。“我问他们给我做保养了吗?他们说都做了,非常肯定的这么说。但在表明自己有监控录像后,店员表示回去查下。第二天,工作人员打回电话称‘是我的失误’。”

早在多年前,网上就有不少关于在4S店被坑的帖子。其实,很多人在汽车4S店做保养,看中的就是大门店比较安全、放心、品质比一般小汽修店有保障。遇见这种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作为车主心里肯定不舒服。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不容易,但是失去可能就是瞬间的工夫。针对消费者的投诉,《中国质量万里行》盘点出4S店五大保养骗局,车主在保养时应多加留意:

机舱清洗。大多数的车主应该都知道,一般的街边洗车店是不提供机舱清洗的,而4S店的保养清单却有这么一项。4S店在进行机舱清洗只是用高压水枪做简单的冲洗,就是这样费用应该在两三百左右。可是,如此简单的服务街边的洗车店为何不提供呢?因为高压水枪冲发动机机舱容易导致漏电短路,出了故障,4S店由于是自己的车比较了解可以马上解决,但是街边洗车店却不敢,毕竟出事了也付不起责任。所以,没有特殊需求就不要进行机舱清洗了,实在是脏的受不了,自己也可以用干净的抹布擦擦,这个冤枉钱不用花在4S店上。

室内杀菌。新车开久了难免会有异味,但凡保养时提供室内杀菌选项的车主多半不会拒绝,以为4S店的高温杀菌设备专业,效果显著,殊不知这些4S店使用的除菌方法既肤浅又老套。只是将除菌烟熏剂洒入车内产生大量的烟雾,然后开启空调内循环让烟雾扩散至全车。自己买盒除菌烟熏剂也就50元左右,这种除菌效果还不显著,车主们不要花冤枉钱。

空调清洗。每到换季的时候,4S店都会大力推荐前来保养的车主选择空调清洗这项服务,理由都是长期不清洗会带来许多危害,这种千篇一律的套话。多数车主以为空调清洗会将整个空调包括管线拆下来逐一清洗,4S店怎么可能这么良心呢,他们只是将清洗剂喷到进风口然后开启空调外循环粗略清洗下就大功告成了。

喷油嘴清洗。喷油嘴清洗这个技术含量应该比较高,至少也得先把喷油嘴拆下来吧。因为这项服务在4S店的日常保养中是免拆洗的,只是将清洗剂倒入油箱中使喷油嘴内的污垢软化在发动机,靠喷油嘴高压将污垢冲掉。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将顽固污渍和积碳除去,保养费用400左右。

发动机清洗。知道喷油嘴的清洗后,估计大家也就不难理解发动机油路的清洗方法了,因为套路都是一样的。别以为4S店会把发动机拆开一点一点清洗,其实步骤是非常的简单,先将机油系统清洗剂倒入机油加注口,然后开动发动机怠速运转5分钟,再打开放油螺栓连同旧机油一同放出,最后更换机油芯和机油,油路清洗就大功告成了。一瓶机油系统清洗剂在100元左右,在4S店却要300左右的费用,这样的简单的工作,自己在家就能搞定,何必送钱去4S店。

6. 贴“洋标签”的不一定是洋货

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网购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优质产品。然而,你觉得通过“境外购”、“海淘”买回来的包包、奶粉、化妆品……真的是从国外漂洋过海买来的产品吗?

此前,江苏徐州警方公布了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品牌化妆品的案件,案件涉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被骗者达130万人次,涉案金额高达2亿元。销售假货的黑心商人足足用了16个仓库,装满了23吨各种品牌的“外国化妆品”,悦诗风吟(innisfree)、伊蒂之屋(ETUDEHOUSE)等化妆品牌赫然在列。

据此前曝光的一段视频,其实“海淘”造假只需要有两步:

第一步,制造假货。白天,人们在工厂热火朝天生产,夜晚,他们回家“发挥余热”,制鞋“秘方”被或偷或买地传了出来。这些无疑都是假货,但“鬼市”里的人们回避“假”字。他们发明了自己的话语体系,“真标”“高仿”“1︰1”,造假者则叫“阿冒”。有人在名牌的基础上,加了几个数字或字母,并拿到了商标注册。在外边,有人称其为“山寨”,但在“鬼市”,它们有着微妙的名字——“擦边鞋”。

第二步,黄牛伪造国外假快递单、电子单。商家联合中国五大快递公司集体伪造成美国发货、美国生产的信息。福建、广东等城市发出的快递单,快递公司全部配合商家伪造成美国、香港等国外发货的快递信息,每单收35元。快递公司利用行业的便利,弄到境外物流网点的运单号,再用境外物流网点的代码登录物流的扫描设备,然后扫描这些运单,国外的物流信息就这样伪造出来了。国内淘变海外淘,假商品,假防伪,再加上假快递单助力,一条龙的制假售假链条就完成了。

而且当消费者用手机扫描这些发票的二维码,页面全能弹出专卖店的地址;刮开涂层,登录所谓“全国质量防伪监督中心”网站,输入验证码后真的可以查到。事实上,这只是“鬼市”虚构出的认证世界,并引导顾客认真地走到这里——弹出页面仅是用二维码生成软件做出来的,所谓查验网站疑似“山寨”,其ICP备案信息主办单位是某私企。其实这些所谓的“代购”,只不过是快递公司跟商家之间的暗箱操作而已。

7. 出境游的“保证金”猫腻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出境游市场的绝对旺季。尽管全国多个省市早已出台规定,严禁旅行社收取出境游保证金,或者将保证金由第三方托管,然而伴随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强势增长,全国范围内旅行社不归还游客“出境游保证金”的案件接连发生。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某市15名游客参加赴西班牙、葡萄牙的旅行团,报名时旅行社并未向游客提及“出境游保证金”事宜,临行前一日,旅行社电话通知部分游客因材料问题,必须交纳每人5万元“出境游保证金”,否则不能成行,游客焦急万分,与旅行社沟通却遭遇一系列打击。最终,游客每人补交5300元团费,才退还了保证金。

针对出境游保证金托管问题上出现的乱象,国家旅游局早在2016年12月就发布过一项《国家旅游局关于规范出境游保证金有关事宜的通知》。《通知》要求,旅行社不得以现金或现金转账形式收取游客的保证金,但游客可以将保证金存入银行,再以银行开具的三联单交给旅行社。游客按期回国后,保证金及相应利息由银行归还给游客;一旦游客逾期不归,保证金则由银行划给旅行社。但令人遗憾的是,从后来不断曝出来的出境游保证金逾期不还的案例来看,许多地方并未严格执行这一通知。

结合现实案例,当消费者遇到以下5种情况千万别交钱:打着“体检中心、医药公司、保险公司、培训学校、晨练队”等旗号,以“奖励福利、免费体验、团购推广”等为噱头组织的出境游;未签订正式旅游合同和“保证金协议”;旅游产品价格涉嫌“不合理低价游”;不区分游客资质,对所有报名者均收取“出境游保证金”;要求游客将“出境游保证金”汇入个人账户,拒绝采取银行托管。

警惕出境游“保证金”陷阱:应选择正规旅行社,注意其是否具有出境游资质;采用现金担保一定要是银行托管形式;切勿将“出境游保证金”转入个人账号;“出境游保证金”通常在出游前1~2日收取,旅游结束后7日内返还;游客如遇到旅行社挪用、侵占“出境游保证金”时,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8.购物小票上有“文章”

购物小票是商业机构给消费者留存的销售凭据,等同于购物发票。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屡屡在购物小票上做文章:有的因免费停车被回收,有的消费者在出超市时被强行查验小票,更有商家在小票上加盖“商品未过保质期”的免责章……

保定消费者小刘曾在一家超市购买一箱便宜的矿泉水,喝了几天后才发现贪小便宜买了过期的,但找到超市却因没有小票而退不了货。商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更换、维修、退货时都要出具购物小票。购物小票被收,将影响消费者相应的法定权利。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更换、维修、退货时,都要出具购物小票。购物小票被收,将影响消费者相应的法定权利。商家防盗安排人员强行查验,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按照《合同法》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也就是说,消费者在交费通道结账以后,购物小票的所有权已经归消费者所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这当然也包括购物小票。

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等方式,作出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龙鑫说,超市销售时加盖免责章,实际上是免除了经营者的责任,这种免责内容无效。部分商家屡屡在购物小票上做文章,其目的主要是规避相应的售后责任,逃避税收,还有部分人员借购物小票牟利。

9.层出不穷的“二维码”诈骗

“打败小偷的不是警察,是移动支付。”听起来像句笑话,但细细品品确实是这么回事。现在出门,不管是在大型商场,还是一些小吃街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人们使用支付宝、微信进行扫码付款的场景。

在智付、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后,扫码支付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成为一种炫酷的生活方式,但是炫酷的背后往往是有代价的。《中国质量万里行》盘点了近期由二维码引发的各种诈骗事件,稍有不慎,你将成为下一个“冤大头”。

二维码收款变付款。在微信交易中,有付款二维码和收款二维码两种二维码支付方式,付款二维码就是自己向别人转账用的,而收款二维码则是别人转账给自己用的。在每笔交易小于500元时,支付密码无需验证就能完成交易。因此,如果收付款时稍不留神,钱就自动转给别人了。

张贴水电费催缴单,要求扫码缴费。这种催缴通知冒用物管甚至是供电局人员名义,谎称业主未缴纳水电煤气费,要求他们通过该“扫一扫”的方式补交费用。扫码转账成功后,资金将转到骗子的个人账户。

谎称违法停车,要求扫码缴费。有车主在停车的时候,发现车上被贴上了“违章停车单”。在这张罚款单上还印有二维码快速缴费通道,引导车主扫码“付款”。

共享单车扫一扫,单车骑不了钱却没了。骗子在共享单车上的正规二维码旁张贴各种二维码,当用户扫码取车时,将会进入“高仿”的共享单车付费充值页面,用户在付费后,钱就自动转入骗子的账户了。

创业扫码骗局。地铁、高铁等公共场所,经常会有身穿职业装的人手拿二维码向你讲解新型赚钱创业项目。一旦路人扫描他们提供的二维码,进入微商、传销等非法组织,并要求缴纳入会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严重的话还会造成手机中毒、信息被盗、甚至钱财损失。

扫一扫送钱骗局。消费者在卖东西后,店家可能会送一张带有木马二维码的优惠券,宣称扫一扫就能送红包、赢礼品。但在市民扫码后,会收到扣款信息,钱就这样轻易被卷走。

朋友圈集赞砍价换礼骗局。不法商家利用集赞、砍价换礼的方式,利诱消费者打开预先设定的页面,并在页面下留下微信号。当消费者添加该微信号后,不法商家会要求消费者发送付款二维码,支付快递费、服务费等费用。此时,消费者的账户里面的钱就被骗走了。

出租车缴费骗局。乘客乘坐出租车,特别是一些到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出租车。到站时候给司机现金时,往往会发现门把手等角落有一些二维码。乘客误以为这些是付款二维码并扫码后,司机声称收不到钱,并称那些是乘客乱贴的。此时,钱也许落到了司机设计的圈套里面了。

扫码送礼品骗局。一些商业区、街道、小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经常会有不同的人找路人扫码,并称扫码成功送礼品。有些是处于推广目的,但有一些是在二维码中嵌入病毒等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