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林小霖 2018-03-16

成都浣花溪畔有个文学圣地,那就是诗圣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于我是故地重游。“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心中默背着以前在上学时背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到杜甫草堂。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早在唐末,韦庄就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今天的杜甫草堂早已不是杜甫当年那简陋不堪的茅屋,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建筑格局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

茅屋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朴茅屋,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

大廨

从草堂进入是大廨,安放于大廨厅中央的杜甫的铜像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圣上身直直挺立着,身材精瘦,目光忧郁、髯须飘逸。驻足凝视,这是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透过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便已历历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须、沉思苦吟的神态,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工部祠门前及门两侧悬有楹联,联曰:“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少陵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为果亲王允礼所题。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那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史诗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筑,厅堂中央安放着杜甫半身铜像,铜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大雅堂

取名自《诗经》大雅的大雅堂,堂前正中立了一尊杜甫铜像。他双眉紧皱低着头,好像坐在高处俯看脚下。雕塑取材于杜甫离开成都后的悲惨晚年。那时候杜甫漂泊在今天的川东,他坐在江崖上,俯视着脚下的流水,他看到的情景有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杜甫一生的主要经历,形象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杜甫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漫步其中,随处可见石刻诗文,字里行间足以表露出诗人的情怀。中华传统,士大夫总有一份心怀天下之志,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这是诗人身居茅屋忧患、仁慈对天下人的悲悯情怀,这种舍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世感动不已。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