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命的奥秘(四):正确解读“人生七十古来稀”

 立民xomqsex0y6 2018-03-16

 欢 迎 关 注 醫 师 疗 法


(接上文)“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经常被用来作为古人寿命很短、现代人寿命延长了的证据:自古以来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而现代七十岁的人很多,岂不是说明现代人比古人寿命延长了吗?


04


正确解读“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源自何处?究竟在说什么?与我们要探讨的寿命问题有关系吗?要正确解读这句话,必须了解其出处,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说这句话的人的心境去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一)“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出处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曲江二首》,这首诗由上、下两联组成,诗句如下: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诗是艺术化的语言,“人生七十古来稀”既然是诗中的语句,能否作为科学证据?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杜甫的诗友李白到了庐山,看见了壮观的瀑布,便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我们是否可以解读为这个瀑布真的是科学测量出来的“三千尺”?显然不能!


古人说“诗言志”,写诗是为了表达一种心境。杜甫为什么要在诗里写上“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呢?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唯有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才能作出正确解读。


(二)关于“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生活在唐代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被后人誉为“诗圣”,但后人封的这个“诗圣”于他本人而言毫无意义,因为他的后半生过得非常艰难,穷困潦倒。


他并非一个专业的“诗人”,事实上没有人可以靠写诗来过日子的,在古代凡是读书人,人人都会吟诗作对,这是最基本的功夫,当然诗文的意境、艺术水平有高下之分,越是很清闲又有才的人,写下的诗文就越多,杜甫与李白都是这样的人。


杜甫才高八斗,堪称千里马,但运气不佳,一直没遇到伯乐赏识,没有谋到发挥才能的平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一生郁郁不得志,故时常牢骚满腹,但因此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


杜甫的父亲是做大官的,青少年时家境优越,自幼好学,7岁即能作诗,青年时期喜游历天下,23岁参加进士考试落地,后继续游历天下并与另一喜欢游玩的酒仙诗人李白结为好友。


杜甫虽有饱腹之学,但仕途不顺,34-43岁期间(746-755年)在京城长安住了10年求官不得,43岁时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在京城接受一个小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个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钥匙)。


不久,历时八年、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755-763年)爆发了,京城长安很快失守,皇帝唐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未经父亲玄宗允许就擅自在灵武(今甘肃)即位为帝,是为唐肃宗,远在成都的玄宗不得已被尊为太上皇,肃宗启用大将郭子仪起兵平判,44岁的杜甫由于在之前的玄宗时代一直未能进入仕途,在战乱中遂往灵武投奔肃宗,不幸途中被叛军俘虏,因为官职太小,没有被囚禁,次年得以侥幸逃脱,成功投奔到肃宗账下,被肃宗授予左拾遗,主要职责是给皇帝提建议,官阶为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干部),此时杜甫已45岁,左拾遗是他一生做到的最大官职了,故后来有人称他为“杜拾遗”。


可惜好景不长,正所谓“伴君如伴虎”,1年后就因为替一个叫房琯的官员秉公说话而触怒了唐肃宗(杜甫被肃宗误以为是太上皇那边的人),从此不再受重用,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这个位置上做了1年左右,便对时政痛心疾首,不再抱希望,主动辞职,漂泊西南,曾短期定居成都(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至今尚能游玩的景点“杜甫草堂”),为当地官员献计献策,但未受重用,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58岁时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悄然去世,死因不明。


(三)《曲江二首》诗文赏析


《曲江二首》写于758年暮春,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京城长安刚刚收复,杜甫时年46岁,任一生最大的官职左拾遗1年,恰逢因说话不合时宜而触怒了唐肃宗,预知自己可能被贬官,心情郁闷,在长安的休闲地曲江边饮酒浇愁时写作了此诗。


据说当今的粤语是由唐代的官方话演变而来的,而现今的“普通话”是清代的满洲方言演变而来的,因此读唐诗最好用粤语来读才能更好地读出其韵味。例如,此诗若用当今的普通话来读,读到“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诗的最后一个字“稀”(xi)时便与上下诗句不押韵了,而如果用粤语来读,则“稀”(hei)字与上下诗句的末尾字“归”(gui)、“飞”(fei)、“违”(wei)都是押韵的。这是一个有趣的插曲。


我们先将最关键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放在一边,看看诗中写了什么。


上联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暮春时分,一个心情郁闷的人来到曲江边,看到被风吹落的花儿漫天飞舞,联想到灿烂的花朵离开了树枝便会凋谢,失去光彩,这个景象预示着生气盎然的春天即将过去,怎不令人心生惆怅、借酒浇愁(“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再看位于江中的小岛:原来岛上建造的富丽堂皇的房屋已空无一人,变成了翡翠这些鸟儿筑巢的居所(“江上小堂巢翡翠”),埋葬达官贵人的坟墓前显示主人身份的麒麟也卧倒了,凌乱不堪(“苑边高冢卧麒麟”)。


看到这些繁华不再的景象,不由使人触景生情:仕途的荣华富贵不会持久的,为什么要一味追求这种一时的荣华而使自己身陷不自在之中呢?不如及时饮酒作乐为好(“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下联继续延伸上联的意境:鄙人每天上朝回来后就去将春天的衣服典当出去(当时正值春天,说明其它季节闲置的衣服已经典当完了,不得不将当季的衣服也典当出去,可见其经济拮据),到江边买酒喝,有时还不得不借钱或赊账喝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


酒醉之余,看到蛱蝶在花丛中自由穿梭,蜻蜓自由自在地点水飞翔,多么惬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蝴蝶与蜻蜓的自由自在是我所向往的,让我与它们结伴而行吧,哪怕这样的潇洒时光只是暂时的也不要错过(“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诗中描绘了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代表了两种意境:


一是以花飞、小堂、高冢为代表,象征着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官职,即使追求到了,也会象花飞、小堂、高冢一样时过境迁,而追求这种暂时的“浮荣”却会让人活得很不自在。这是作者预感到自己的官职即将失去时,看到一片凋零的景象所代表的心境。


二是以蛺蝶、蜻蜓、酒为代表,象征着自由、行乐。如果不去追求官职,天天喝酒、作诗,象蛺蝶、蜻蜓一样自由自在该多好!这表示作者对于为官已经不抱很大希望,萌生了去意。


此诗虽然文句优美,但格调并不高,传递的信息充满负能量,任何一个老板,看到下属这样整天饮酒作乐、发泄不满、消极对待工作都不会高兴的。果然杜甫写此诗两个月后就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任新职一年后就自动辞去官职了,从此真的过着蛺蝶、蜻蜓一样自由自在“飞翔”的漂泊生活,但却陷入穷困潦倒之中。



(四)“人生七十古来稀”与寿命无关


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全诗的意境,我们再来解读诗中被后人传颂最广的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单纯从全诗所表达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悲观情调来看,很多人解读为“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似乎也是勉强读得通的:人生短暂,还是及时行乐吧!按照今人普遍认为那个时候的人一般只有二、三十岁的寿命,作出这样的解读就更是有理由的了。


但是且慢!如果那时的人确实多数只能活到二、三十岁,那么五、六十岁的人也会很稀少,八十岁的人就已是“老怪物”了,杜甫为什么不写“人生五十(或六十、八十)古来稀”而偏要写“七十”呢?难道是随意写的“七十”吗?再说,既然多数人只能活到二、三十岁,此时已46岁的杜甫要算是很高寿的老人家了,应该感到很满足, 可以安享晚年了,为什么一定要向往活到七十岁呢?一个快要入土的暮年老人还会去努力追求官职并为官职即将失去而感到沮丧吗?这是说不通的! 


要揭开“七十”的奥秘,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基本事实。在前文 古人的寿命真的很短吗? 已经谈到,古人的寿命其实并不短,决不可能只有二、三十岁,饱学之士杜甫不可能不知道,自古七十岁以上的名人大有人在(参见“人生七十古来不稀”所列的代表性名人,这些名人都是生在杜甫之前或同时代的),相信他亲眼所见的70岁以上的人就不少,他的诗友贺知章就活了86岁,另一个诗友张旭活了75岁,他还有描写贺知章的诗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及描写张旭的诗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看来当时的诗人都是喜欢喝酒的!)。


可见他自己的朋友圈里70岁以上的人就不少,而当年的太上皇李隆基也已经73岁了,以杜甫的学识,怎么可能说出“没几个人能活到70岁”这样无知的话呢?


再从写诗当时的背景及全诗所表达的心境来看,他只是因为做官不顺利而对苦苦追求多年的官职失去了信心,并没有联想到生死的问题,一个46岁的中年人离寿命的终点还远得很(这一点与今人无异),怎么会想到死?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想到死,还有什么出息呢?后人会将这样没出息的人尊奉为“诗圣”吗?


可见,从寿命的角度去解读这句话是不通的!也就是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与我们要探讨的寿命毫无关系!


(五)“人生七十”的特殊意义


在古时候,七十岁是一个特别的年龄:意味着功成名就、光荣隐退。


《礼记》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有八百年历史的周代的礼仪制度,其中很多礼仪制度一直为后代所沿用,包括仕途为官的礼仪制度。


《礼记·曲礼》有这样一段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仕,苦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这个记载对有志向的男子绘出了一生的奋斗蓝图:10岁称为“幼”,要开始努力学习;20岁称为“弱”,可以戴帽子,标志着步入成年;30岁称为“壮”,可以娶亲成家;40岁称为“强”,进入仕途为官;50岁称为“艾”,是着官服处理政务得心应手的时候;60岁称为“耆”,可以动口不动手,指使下属处理政务;70岁称为“老”,该退休传位给别人了。80-90岁称为“耄”,耄耋之年的老人与7岁的小孩(称为“悼”)一样,即使犯了罪也不受刑罚;100岁称为“期”,可以颐养天年了。如果做到了“大夫”(级别很高的官职,仅次于国君),70岁该退休时无人可以接替,需继续留任,则应享受特殊的尊贵待遇:可以持国君赐予的拐杖行走(此拐杖有权棒打不听话的官僚),出门可以乘坐特殊的车并带家眷相陪,可以自称“老夫”……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2500多年以前的古制已经将70岁定为退休的年龄,这个制度一直为后代所沿用,杜甫所在的唐朝也是沿用这个制度的,而现代中国男子的退休年龄为60岁,究竟是古人的寿命长还是现代人的寿命长?于此可见一斑。


古时候,70岁是人生的分界线:70岁以前是努力奋斗、博取功名的时期,70岁则是人生事业的顶峰,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是到了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欲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


“学而优则仕”,对于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男子来说,能够在仕途为官一帆风顺,做到70岁光荣隐退,或者在70岁还能继续留任并享受特殊的尊贵待遇,活在随心所欲又不违反世俗规矩的世界里,这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对于才高八斗且忧国忧民的杜甫来说自然也是他追求的目标。


然而,历来官场险恶,你争我夺,派系林立,一旦站错队就可能遭罢免,能够平步青云地升官并顺顺利利地荣升到“大夫”级别,做到70岁衣锦还乡或继续留任者甚为稀少,这就是杜甫诗中“人生七十古来稀”所要表达的感叹!


将这个意思放到全诗中,才能正确解读出全诗的意境:我苦苦追求了10多年的仕途为官,刚当了1年多就快当不下去了,即使一直当下去并顺利升官又如何呢?江中小岛上富丽堂皇的“小堂”的主人以及高大的坟墓里埋葬的人过去也曾显赫一时,战争一来,不是人去楼空、鸠占鹊巢、麒麟卧倒吗?为官如同眼前空中飘落的花儿一样,长在树枝上时看起来很灿烂、耀眼,但经不住大风一吹就凋落了,况且自古以来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小堂和坟墓里的主人那样显赫的官职赢得七十岁的荣誉?我为什么要被这个暂时的“浮荣”绊住弄得浑身不自在呢?不如象眼前的蝴蝶、蜻蜓一样,每日以酒为伴,看看秀丽的景色,写写“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甫后来写的诗句)的诗文,自由自在地生活,岂不美哉!


杜甫写此诗两个月后被贬官,又过了一年多就辞官,真的过上了象蝴蝶、蜻蜓一样自由自在、与诗酒为伴的生活,一直到去世。


由此可见,“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古诗与寿命无关,更不能作为古人寿命短的证据。其真正的意思是:自古以来顺利为官到七十岁而光荣隐退,或被皇帝继续留任、享受尊荣,达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境界者极为稀少!(未完待续)




欢迎阅读醫师疗法公众号文章

“上火”的原因与对策

养生的实质

感冒的前世今生(一)

感冒的前世今生(二)

健康的标准

寿命的奥秘(一):寿命流行说法的疑点

寿命的奥秘(二):破解“平均寿命”的误区

寿命的奥秘(三):古人寿命真的很短吗?




        道行天下

      润物无声

醫   师   疗   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