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古代文人画:禅艺合一的意象精神

 昵称22740083 2018-03-16

 2015-6-30 14:41:00 | 


       “禅”是梵语“禅那”(Dhyana)的简称,意为静虑、思惟修、弃恶扬善。在佛典里通常与“定”连用,称作“禅定”,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即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以获得内心的安定,从而去除烦恼,达到解脱的境界。禅并不是始于佛教,而是起源于印度瑜伽,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将禅定作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并对其思想和方法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禅宗对古代文人墨客,特别是对唐诗宋词、琴棋书画、茶道、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单就禅宗与绘画的关系来谈谈当代油画的意象精神。

  如山在禅与艺中说:中国文化里的“禅”与“艺”均融于日常生活中,其相互沟通自然相得益彰,尤其马祖道一系的洪州禅,在继承慧能以来“融摄空有”“心即是佛”“顿悟顿修”等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和“无修无证”以及“以人为本”等禅学思想,使佛法的真谛得以中国化的语言传达,从而,使禅的思想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促进了“禅”与“艺”合流共进。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总是与人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它的特征如徐复观所指出的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正是由于古代美学以人生修养为基础,故其对美的讨论总是站在人生的层次上。古代美学认为,通过审美体验,能有助于人们洞察人生,把握人生本质,认识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并且认为审美不是人的生命外在的东西,而是属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容。禅宗恰恰具有这种美学的丰富内容。因此,禅宗也就很自然地与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艺术思想紧密接起来,逐渐成为一股潮流。

  禅宗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里,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抽离的组成部分。禅、艺合流渊源久远,有人甚至认为,自魏晋南北朝起以至民国,这1600多年的历史都是以禅为中心的时代。禅艺的融合,不仅形成诗、书、画、琴、茶、禅一体化,而且更拓宽加深了一种细巧精致、空灵活泛和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空间。使审美体验变得极度心灵化,形成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禅文化与艺术的探求法门。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汉土,最初以佛教题材壁画为先导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众多画家的弘扬传播,至隋唐出现佛门法相画。唐末佛教渐衰,佛教题材绘画也走向衰落。而文人画兴起,发展迅猛,到了宋代,取代了佛画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此后也一直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而禅对中国画的影响自晚唐以降,不但没有衰微,反而影响更深刻了。

       从文化的角度看,佛教的影响在禅一路,禅的影响在文人一路,文人的影响在史书一路,亦在艺术一路。中国古代画家对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投禅入画,受禅宗影响最深的就是意境说。文人画以意境为主要的艺术表现特征,这里的“意境”从根本上说是指人的“心境”,是经过自我提炼后对人生的体味,对永恒生命的认知与把握。这种心境,具有朦胧暧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义,与禅宗的明心见性不谋而合。犹如慧能撕经一样,画家们蔑视一切古法,直抒自发的行为和强烈感受,画面力求简练,由此产生出笔简意丰、意境空阔,清脱纯净的绘画作品。在超脱尘俗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尔不群的禅境风骨。

  意境对文人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书写主观心灵。具有意象精神的艺术创作,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画家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形态,它来自画家的心灵深处,并脱胎于画家的灵感深源。禅的自性论理论在哲学上是唯心的,这一点却极符合艺术创作规律。

  画家在创作中,为表现意境,往往将主观意志渗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之中。禅宗认为,要理解某个事物的内涵,就必须使自己的意识同那个事物协调起来,形成无需理性深思便产生理解的心态,如此,主客观才能统一起来,达到禅的境界。在绘画创作中,这种心理体验,既不属于逻辑思维,也不属于形象思维,铃木大拙将此称为“潜意识”,在禅宗里则被称为心象,即“物我同化”“心物合一”。画家正是在这种心灵与自然相交融合的直觉体验中,得到心灵感与启迪,创作出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艺术作品。



  自民国以降,当代绘画受到西方绘画诸流派影响之后,中国绘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具象写实、印象、抽象表现等各成一派。然而,以文人画为主流影响的现代画家,特别是中国油画家,依然是传承写意精神和禅宗法脉,融合西方的油画材料和表现手法,贯通本土人文意象精神,形成独特的油画语境。在这个特殊时期,刘海粟、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直至当下,一大批从事意象油画探讨和研究的油画家,秉承人文情怀和意象精神,走进大自然,直面山水风情,激情挥写,重新认识写生的当代意义,创作出了优秀的意象油画作品,为中国油画开辟了一个全新面貌。

  正如油画家戴士和所言:“油画跟中国画越来越打通,越来越不是两套东西。”从中国禅宗到中国古代文人画,从文人画到清末民初的东西绘画融入合流,直到“85美术思潮”迭起的中国当代艺术,绘画不仅没有“死亡”,而是推陈出新,蝶化再生。如果说齐白石完成了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转型,吴冠中续写中西合璧的新文人画,那么写意和意象油画就是中国本土油画的一次集体转型。艺术家重新找回禅情诗意,重新找回自我与自然之间的“物我”关系,深入自然,亲近自然,旷怀抒写,真性挥洒,将明心见性和禅艺合一的思想弘扬于当下,这将是中国油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希望。

(来源:节选自《中华读书报》。作者:韩利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