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他的故事,怎能看懂他的书法?

 用口叟 2018-03-16


唐·张萱《捣练图》(局部)

帮主:”限制你成长进步的,是技术还是见识?“



十天前,临帖帮分享了一篇吕金光先生谈审美和创作的文章,此文格调甚高,所以附和者较少,但却不巧遇见了中华奇葩——网络喷子。


有些时候,在临帖帮分享的内容,并不是让观者排队表示赞同或者不赞同,而是把别人的思想和方法拿来供我们自己反思和启发,没成想总是有人会用骂人的方式透露出自己短浅的见识。


当代·网民 《骂街截图》(局部)


几年前,喷子骂我,虽远必诛,到他无话可说。但一想,那不就也成了喷子了。


只谈是非,是愚蠢的。


后来再一想,骂人的人多是因为无知,所以就吕先生这篇内容所涉书法作品图片而言,它们是看不懂吕学倪元璐的风格。也就是说,对于倪元璐,甚至是晚明书法的状况并不了解。当然,”网络喷子“也不想了解。



不知二王,不足以进入书法。

不知明清,不足以看懂当代书法。



1.对于书法史,请你有一个概念,魏晋之前从雏形到渐成熟,从荒率到整饬,到魏晋时期实现成熟和艺术自觉,魏晋二王以下至明代董其昌这个阶段,是以文人士大夫的帖学书法从统治地位到衰微的过程,明末清初开始碑学兴起至民国今日碑帖兼容。


2.倪元璐所处的时代,是碑学萌芽的阶段,是一种探索阶段,是帖学的路很难再往前走,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艺术自觉能力的人,要出新就会想办法。


明·谢环《杏园雅集图卷》(局部)


3.当时的社会心里:思想界“心学”(王阳明)与“童心说”(李贽)思想的风起,前者崇尚个性解放,后者在于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因此为“叛逆二王"提供了思想基础。


4.一大批书法创新者,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都是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在技术和审美上,不再仅囿于二王的精致、端庄、含蓄,而是酣畅淋漓的表达古气、拙气、厚气,是一种崇尚奇趣的审美风尚。


明·蒋嵩《竹下抱琴扇面》


5.古籍记载云:“至如极小之户,极贫之弄,住房一间者,必有金漆桌椅,名画古炉,花瓶茶具,而铺设整齐”。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家家都讲究体面,热爱收藏。而文人阶层更甚,学者称为“博雅”,各类碑刻和拓本成为必购必藏之物,否则你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所以有人会这么说:“酷嗜墳籍,若古法书名画及先代金石之遗,不惜重资毕购之,日事披阅,以此忘老。”所以此时,书法家们见到的二王以外的书法更多了。


6.文人篆刻兴起。随着收藏的不断丰富,出现了很多侵蚀而呈现出残破痕迹的秦汉印章,这种残破感成为此时篆刻趣味的一个新追求,这种朦胧美感成为新风尚,线条的漫漶、粘并所表现出来的金石趣味也影响到了书法。因此会出现线条的抖动、缠绕、涨墨块面等表现形式。


明·文彭 《江风山月》印


7.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就连篆书也出现了“破坏性”,如赵宦光的“草篆”,一反常态的在篆书书写过程中加入了连带、 抖动、提按等用笔,这与当时篆刻追求的残破美是有相关性的。


赵宧光 草篆《綦母潜诗句》 


8.明代离晋唐越来越远,大量的二王刻帖已经不能满足一流书家的学习需求,年代愈久远,愈发失真,因此王铎感叹道:“浅学动议,某帖某画不佳,不悟双钩刻经,数手摹本而已,几千年来,去原墨迹十之三,望画中龙即真龙也,真龙乎哉?”所以为了学习古法,文人见开始流行“访碑”。(白谦慎先生对此有大量研究,可参见)


明·王铎 行书卷(局部)


9.对金石的崇尚和眼界大开,对篆隶的取法更加的宽泛,与前代雍容端庄的篆隶有所区别,最夸张的就是上述的“草篆”了,直到清代,篆隶的大面积复兴,也愈发强调书写意味和个性。


10.崇古风尚下,人们开始追求大气、雄强、拙朴的书风,二王的精雅、书斋把玩、小趣味已经不是这些书家创作的追求,而是开始寻找上古、秦汉的朴素、厚重的感觉,一种不拘小节的正大气象。傅山“宁拙毋巧”的理论也与此相关。


明·倪元璐 《家书》楷书册页(局部)


11.社会崇古风尚如此,势必会影响一个有觉悟的书家,而书家自身的经历和审美理想与大环境再发生着化合反映,从而形成自己的面目。


12.倪元璐一生忠烈,与黄道周同为名臣袁可立门生,一心为国尽忠却屡遭小人算计,明末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只有董其昌那样八面玲珑的政治投机者才能岁月静好,而像倪元璐这样的忠义之士,在俗人看来是如此不堪,但倪元璐并不这么想,清人入关,倪元璐变卖家产支持反击;李自成攻陷京城,倪元璐自缢殉国,只说:“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真儒士,真君子,要的不是苟且,而是贵族般的毅然!


明·倪元璐《刘钜溟过访行草书札》行草书


13.痛苦的人生,必有激烈的书艺。倪元璐的书法便是如此,政治上得不到的如意,需要在书法上得到自由,所以突破二王藩篱是顺理成章之事。


14.倪元璐的书法学习二王和颜真卿,这是其基底,而在“帖学已坏”的年代,尚奇思潮的兴起,使其开始从金石碑刻中寻找艺术上的突破,“在金石碑刻的书学中探寻更加奇肆、更加古朴、更加雄厚、更加丑拙的意义,这势必造成倪元璐对传统帖学的反叛”(吕金光语)


明·黄道周《雨滞庙湾诗扇》


15.倪元璐的书法,在技法上注重侧势、逆势,侧锋用笔,露锋铺毫,侧锋以取势,露锋见精神,但线条浑厚有力,丝毫不会流滑。最典型的就是其撇画,长线条加入不经意的抖动,有姿态但不做作,在收笔处亦敢铺毫;结字上方圆兼备,极力内收的”躯干“又有极力舒展的”四肢“,所以人称”奇崛恣肆“。


明·倪元璐《赠乐山五言律诗轴》(局部)


16.以学倪成名的吕金光这么评价倪元璐的书法:


“二王“的帖学传统模式中恬淡平和的创作心境,舒缓飘逸的行笔方式,相对单一的笔法与用墨,单薄纤弱的线质,姿媚优雅悦人的结体造型,及相对静态整饬的章法布局和案头尺牍的意趣把玩等等已很难表达晚明书家的那种激奋昂扬,旷达奔放,苍健恣肆的雄浑之美。


致使倪元璐只有从外部寻求对帖学的超越,在金石学的书学审美观念中寻绎那种宏大、古朴、浑厚、稚拙、雄强、奇伟、遒媚的审美特征来体现儒家那种宏大坚贞的狂狷精神和不可阻遏的浩然正气。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上臻于了崇高美的极致,最终造成晚明书家对“二王”帖学系统的破坏。 



明末天启二年,有三位进士登科,一个叫倪元璐,一个叫黄道周,一个叫王铎。意气风发的三人,非但学识渊博,更有一番报国之志......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倪元璐为国自缢;亡国之际,黄道周多次筹兵举义复国,隆武二年三月五日,黄道周抗清殉国就义;清人的铁蹄下,王铎在百姓的安危和个人的清白中左右为难,最终做了贰臣,却保住了一城百姓的命!顺治九年,王铎抑郁而终。


你看不到他的痛苦,怎么能读得懂他的书法?


明·倪元璐《杜牧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诗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书法临帖帮(lintiebang),

欢迎关注和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帮主微信:scnwu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