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股解码: 重磅:李嘉诚宣布退休!细数历年投资版图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

 1930BRK 2018-03-16

今日,随着长和系四大公司——$长和(00001)$$电能实业(00006)$ 、长建(01038-HK)、$长实集团(01113)$ 年度业绩的一并出炉,另一个更为世人震惊的消息随之发布:年近90的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

在商界叱咤风云近60载的一代翘楚也终于迎来了退休生活,不禁让人联想,拨开李嘉诚执掌下的那些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否依旧如日中天。先暂且不谈李嘉诚旗下企业的未来。细数过往的60余年,李嘉诚经营的企业成绩斐然、投资的版图规格宏大,以往走来的商业之路更是在成功的结局下增添了一丝奇幻色彩,此时此刻,终可为李嘉诚的投资生涯做一次简单的盘点。

和记黄埔,华人首例收购英资商行

李嘉诚,这一名字的背后被贴上的标签众多,其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便是“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这一标签,我们不妨就被收购的英资商行——“和记黄埔”详细展开。

1979年,彼时身为长江实业的董事长,上演了一场小鱼吃大鱼的佳话,即旗下长江实业收购英资巨无霸“和记黄埔”,和记黄埔当时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随着和记黄埔业绩的连年亏损,终将旗下的近三分之一股权作为代价以换取汇丰银行1.5亿港元的资本支持,此为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的序幕。

李嘉诚彼时看重了汇丰手中持有和记黄埔的股份,然而,当时的他并未轻举妄动,而是转身收购当时香港最大的货运码头——九龙仓,巧妙运用了一石三鸟之计,此处涉及世界顶尖船王——包玉刚。九龙仓见李嘉诚大肆收购旗下股份,甚是惶恐,连忙找来汇丰银行求支援,彼时的汇丰银行的态度是希望李嘉诚能买个面子的。

最终李嘉诚将已收购的九龙仓股份转让给对货运码头“窥探”已久的香港船王包玉刚,与此同时,也停止了对九龙仓的收购。由于包玉刚与汇丰之间的关系紧密,汇丰为报答李嘉诚,决定将手上所持的和记黄埔股份售予李嘉诚。也就是说,凭借着人情与智慧的运筹帷幄,李嘉诚很快就将“和记黄埔”收于麾下。仅以7.1港元每股的价格收购了9000万股“和记黄埔”,价格仅为当时市价的一半,更为诧异的是,在汇丰的同意下,李嘉诚仅需支付20%的定金,这意味着李嘉诚仅用2400万美元定金就换来了“和记黄埔”约10亿美金的资产,就在以小吃大的收购示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典范,李嘉诚也走上了发家之路。这场“以小吃大”“一石三鸟”的战役胜利,不仅是李嘉诚在各方利益上周全斡旋,智慧精明彰显无疑的同时,更离不开人品及机遇。

不可复制的神话:“和黄”卖橙赚千亿

和记黄埔卖Orange事件,可谓称得上李嘉诚投资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和记黄埔归入李嘉诚麾下,便开始了业务的扩充,电讯业务领域成为“和黄”的主要业务之一,但是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电讯业务势头不尽人意,于是,李嘉诚决定放弃原有的通讯业务,大举布局新通讯业务,1991年买入Orange前身Microtel,其后以Orange品牌经营。在大举投资Orange后,仅仅只花了4年时间,Orange移动电话运营商的行业地位排在英国第三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等高管渐渐发现Orange业务的弊端,虽然位居英国第三,但行业巨大的竞争压力下,Orange业务并不乐观。

从未来预期看,Orange的结局不一定会美好,但当下的价值却足以值得市场争夺一番。于1999年10月21日,李嘉诚宣布,旗下和记黄埔以1130亿港元的价格,向德国电讯巨头曼内斯曼出售44.81%的Orange电讯公司股份。

然而被称为神话的交易,究竟神在哪里呢?

和记黄埔对orange的总投资金额不过100亿港元。以100亿港元换来逾千亿港元的超额利润,震撼了市场,震惊了世人!

然而幸运的是,就在orange被收购的半年时间里,orange的收购方曼内斯曼被竞争对手沃达丰合并,将近2000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为和记黄埔带来较大的溢价效应,曼内斯曼之前收购orange,分别以现金、票据、股份等支付给“和黄”,其中1184万股股票在曼内斯曼被合并后,为和记黄埔带来至少500亿港元的价值。

布局新零售,私人投资人造蛋

说起屈臣氏,想必爱美的女士一定不陌生,屈臣氏是和记黄埔集团旗下以美容、保健为主的品牌,创立于1828年。原身为清末时期大药房,随着时代的迁移,屈臣氏的光辉一直未曾埋没,直到1963年,屈臣氏遇见了李嘉诚。屈臣氏从一个小小的药房华丽的转身变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护肤、美肤品牌。期间经历了业绩骤然下滑的重挫,然而在药妆行业,屈臣氏的龙头地位无法轻易被撼动,据2017年上半年度的数据统计,研究机构Euromonitor表示屈臣氏以30%的市场份额占据着龙头地位。

近年来,屈臣氏在电商巨头的挤压下,艰难丛生,而李嘉诚的投资布局继续进行中,灵敏的商业嗅觉下,李嘉诚也投资了不少另类的题材。2014年,李嘉诚入股人造蛋及植物蛋黄酱公司Hampton Creek,而公司研发的人造蛋黄酱JustMayo更进入香港超市市场。而继“人造蛋”之后,李嘉诚将目光瞄向人造真皮领域,牵头入股美国科技公司ModernMeadow,利用培植的方法制造真皮。此前,李嘉诚也投资了情绪识别公司Affectiva及火红的自制漫画APPBitstrips。在上述等等“稀奇古怪”的投资背后,李嘉诚独辟蹊径的投资方式无疑被彰显。李嘉诚投资种种背后的逻辑又是怎样的呢?

分散投资,逢低介入,及时介入

除“和记黄埔”的收购外,李嘉诚还以低廉的价格分别收购香港电灯(1984年)、青州英泥(1978年)等英资企业。

在房地产方面,上世纪80年代,李嘉诚大举旗帜进军内陆开发房地产,以及1986年,中东石油危机下,就在全球石油价格低迷之时,李嘉诚大举入股赫斯基石油公司,以上投资项目最终都为李嘉诚带来超值的收益,使其成为反弹上涨的受益者,其中收购港灯几个月后股价反弹成功套现20亿港元、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成为“和记黄埔”最大的利润来源之一。

那么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嘉诚怎样的投资逻辑呢?是否仅仅为简单的“人舍我取”呢?显而易见,李嘉诚的超前性及逆向思维无疑为投资中重要的一步,而精准抄底,无疑反映了李嘉诚的及时思维,而买低并不代表买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必然的规律,李嘉诚只不过敢于在优质标的回调时大胆、及时介入,将外界声音置于耳外,静观其变。

而产业布局上,并未非是“单一”模式,结合着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加之正确及时的决策力、执行力,以及审时度势的能力,地域方面的布局主要涉及全球52个国家,产业类别涉及房地产、酒店、电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零售、港口等等。

香港流传着一句玩笑话,香港是李家的城,我们无时无刻在为李嘉诚打工,从住房到零售,从网络到出行,都与李嘉诚的商业布局离不开干系。随着李嘉诚的退休,李家产业亦离开了神奇“光环”下的“庇护”,企业未来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静观其变吧。

■ 作者|王润萍

■ 编辑|张骏芬 夏雨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