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No.1008」- 名师苑丨访国际法学院王瀚教授

 香树园 2018-03-17

文字编辑丨胡芷若   

   忠挟秋风著姿容,汲扬警策法情忠   

个人简介: 

王瀚,男,1962年出生,汉族,河南长葛市人,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教育研究》主编,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国际法学科带头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航空法治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首席专家,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陕西省国际法学科三秦学者特聘岗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外交部等多项课题,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著或主编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陕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司法部三等奖一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两项,西安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高校优秀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十大杰出法学博士后”等称号,中国法学会 “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新近获得荣誉: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岗位教授(2017年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十大杰出法学博士后(201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宣部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10月,武汉大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的王瀚教授,却与西北政法大学结下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正所谓有些事必须经历过,才能真正知道其中的压力和煎熬。真正战胜了它,你才能站到更高的高度。王教授回忆起大学时代的生活和师友,虽觉得那时生活艰辛,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王瀚教授跟法学的结缘,可算得上是机缘巧合。初入大学,就被全国赫赫有名的法学大家吴文翰老师的风采所吸引。“虽说当时所学内容与法学无关,但吴老师的法学概论课着实让我着迷,他深厚的法学功底,旁引博证的授课方式,让我感触颇深。”那时,他便觉得开启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从此与法学开始结缘。于是,在浓厚兴趣和现实关怀的双重驱使下,他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助学金中掏出一定资金坚持订阅法制周报,每一期看完后都会用钢笔修改,加以备注。后来,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法治周报上面的一则题为“中国对外开放急需涉外法律人才,司法部首批国际私法讲习班成功举办”的消息,于是潜下心来,在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目,待有些领悟后,亲自来到吴文翰老师家拜谒,恰巧当时我国对外域法律缺乏研究,吴老师便为他指明了研究国际法的道路。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要想立足于国际舞台,首先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功底,再者外语也是第一通行证。于是他找来诸多有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书来仔细研究,为了克服语言的问题,他咬牙背完了一本词典。没有老师的指导,压力接踵而来,考研的路更是一波三折。他曾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庭佐副教授寄信,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热切地希望能够报考本校的研究生,而郑老师回信中,字里行间的话语让他颇感失落。于是他又转而报考西南政法大学,可惜结果也不称心意。几经周折又写信给华东政法大学的胡文治副教授,因迟迟没有音讯,便联系到西北师范大学刘克元副教授,亲自上他家求教,却得知上海城市排外力强,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无数次的回绝打击使他有些心灰意冷,但励志要考国际私法研究生的目标却一直坚定于他的心中。后来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西北政法大学的招生简章,于是便试着给刘振江老师写信,一周时间便有了回信。“老师的一席话对于当时正处迷茫期的我来说,固化了我报考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的想法。”他讲道。由于考试内容相差很大,一切都得重新学习,他投入百分百的精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顺利考入了西北政法大学,从此与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王瀚教授从未离开过法学研究这片热土,他的弟子也已长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将现代国际法研究的纯正道统和独立品格薪火相传。从“春华”到“秋实”,五十五岁的王瀚教授已是硕果累累、桃李天下。因为他的感召,很多学生在读完博士后又回校任职,并在他的带领下组建了航空法研究团队。国际法学院航空法领域的研究也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这样的欣欣向荣局面,与他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曾拜访英国伦敦大学华裔终身教授、杰出国际法学家、国际航空法学家郑斌教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瀚教授年轻时梦想着做一名外交官,抱着这个心愿考了国际法的硕士研究生,通过了深圳中级法院、外交部条法司面试,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实现梦想。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学术界的重要的地位。在讲到赴法国巴黎第二大学从事学术访问和讲学时,他指出法国的法学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教学方法上特别重视实践性,教授在备课时以案例讲解相关的法学理论,引人入胜,从判例中挖掘法治思想。“即便是法理学,他们在讲述一个法学原理时往往都要有很多权威经典判例作为支撑,这成为法国法学教育的传统。”他谈道。反观我国的法学教育,他也切实指出不足之处,在我国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学,很多法学院校未核定案例分析的课程,没有规范的指引,使得法学的实践性教育不足。同时他还强调我国法学教育目前有两个大弱点,一个是案例教学,没有占据法律教学的相当比例,无法彰显法律教学魅力,学生的法律思维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应对司法统一考试竞争能力不强,缺乏法科学生应有的素质和技能;二是规则教学欠缺,法律条文与法理知识没有相互结合,使得法科学生偏离了法律最核心的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王翰教授认为我们要对比国外的法律教学,反观我国的法律教学问题,加以改进。

没有平庸的时代,只有平庸的人。王瀚教授在采访中讲道,“学好法律首先要有系统的法学理论训练,必须处理好法学核心类课程,不能有所偏好。”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司法考试,这是衡量法科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通行证。同时他也提出,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对接国家司法考试,平时的课堂教育应当更接近司法考试方面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法治人才。现在的法学已经到了一个越来越综合的阶段,新型法律不断出台,立法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交织在一起,成了法治发展进程中一个大变革时代,因此当代的法学生还应在专业领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系统的训练,满足今后更复杂的法律工作的需要。他主张破解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限,提出涉外法律人才单独举行全国性考试,打破现在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重视国际法律人才培养。

儒者虽然己经博学,但仍然学习不止;虽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既然要远行,就一路风雨兼程。儒者风范,士的精神。王瀚教授,他以自己的言行,教诲莘莘学子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勤于思考,勤于观察,勤于实践,在读书中发现自己,成长自己,完善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本期责编:胡芷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