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郎绍君:写文章累了,随意画点什么,是休息,也是一种实践

 私享艺术 2018-03-17


郎绍君,生于1939年,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副院长。

郎绍君作品 晨雪 纸本设色 44×48cm 2017年

我最初是学画的,后改学美术史论。年过五旬,友人周思聪劝我“用写字画画调剂一下生活”,还派学生送来两刀宣纸。从此,我开始用零碎时间在元书纸上涂写。十年前,我随单位迁居北四环,新宿舍有一间书房,除了写字台,还安放了一张小画案。

郎绍君作品 春萌 纸本设色 44×48cm 2017年

我作画是休闲和逍遥,兴之所到,即行即止,不择纸笔,没有预设,有时临古,有时写生,有时随意涂抹。不过,眼高手低,废画多多。

写文章要理性、客观;作画要直觉、感受。但两者都要求才情。我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但不得不埋头于理性写作。我自以为有一些悟性,但苦于技巧生稚。退休后,想弃文从画,却又身不由己。

郎绍君作品 云南楚雄 纸本设色 44×48cm 2017年

我多画窗外和居所附近的风景,它们很平常,但有诗意的亲切感。人世充满险恶,但人又总是要追求“诗意的栖居”。我曾多次去黄河入海口湿地、燕山和黄土高原,喜欢它们的辽阔、深厚和荒莾。我画它们,能感应到大地的生生不息,还时常生出寓形宇内、天地悠悠的苍凉悲感。

古人说,作画贵在“得意”。此难事矣。

郎绍君作品 春到堂前增瑞气,日临庭上起祥光

纸本墨笔 100×17cm×2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传家有道惟存善,处世无奇但率真

纸本墨笔 100×17cm×2 2017年

学画杂感

写文章累了,随意画点什么,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实践。所谓“实践”,是相对于“纸上谈兵”的研究工作而言的,不管画得怎样,只要动动手,有一些操笔的体会,就会有不同。譬如,会熟悉材料工具,体会到作画的甘苦等等。但这决不意味着已经“把握”了艺术实践。由于动机不同、方法不同、投入的程度不同,对问题的思考不同,同样是实践,收获会大不一样。我以为,这里的关键主要不在投入程度,而在对实践的体悟与思考。

郎绍君作品 古道西风 纸本设色 45×69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古庙风雨 45x48cm 2017年

一般说,作艺术研究强调理性,搞艺术创作强调感觉。这没错。但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作艺术研究离不开感性把握,搞艺术创作也需要理性支持,悟性则两者都不能缺少。史论家面对作品,能够敏锐地感觉它、品味它,才可能写出“到位”的文章,画家进行创作,能够对生动而杂乱的感性加以判断和梳理,才可能对画面做出有力而恰当的概括和提炼。从这个意义说,史论家常画点什么,画家常写点什么,对于自身素质的互补,一定大大有益。

郎绍君作品 衡山林路之一 47x75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衡山林路之二 47x75cm 2017年

黄宾虹一生临摹古人,但他临摹的作品,特别是中年以后临摹的作品,都不大像原作。临而不像与临而必像,作为两种临摹方式,有高下之分吗?我的体会是,初学者临摹求像是必要的,相对成熟以后就不必再拘泥于形似,而应该自由些,主观些,应适当强调临摹主体的感受,使临摹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即把机械师古变成与古人的对话,把临摹者对古人的理解,把自己的个性融进去。换言之,画家不断通过临摹从古人那里吸取营养,但这种吸取是批判性、选择性、创造性的。这或许是最有益的临摹方式。

郎绍君作品 古垣遗址写生 46x57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衡山密林 47x75cm 2017年

同一题材、同一构图反复画,或者说,反复画同一母题的变体画,是许多画家的特点。如齐白石反复画不倒翁、搔背图、李铁拐,徐悲鸿反复画奔马、雄狮、猫石图,林风眠反复画宝莲灯、睡莲、猫头鹰,傅抱石反复画观瀑图、屈原、湘君湘夫人等。有时候,这与应酬或卖画有关,但也不尽然。反复画同一构图而不重复,每次都有些变化,也常常体现着画家对同一母题的不同感受、不同寓意、不同画法,或者不断深化的探索。水墨写意画讲究一气呵成,制作过程快,很难一次性成功。同一母题反复画,反倒是正常的现象。反复画而不流于复制,全在画家有没有探索与追求。

郎绍君作品 假日 纸本设色 44×48cm 2016年

郎绍君作品 绿云 纸本设色 44×48cm 2016年

我原学绘画,因为毕业后从事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画画成了业余,甚至业余的业余。不过,因为长期研究画史画论,关注当代中国画,更结识了许多出色的前辈、同辈、晚辈画家,对中国画有了较多的理解和感受,这对我业余作画很有好处。此外,我喜欢看画、悟画,也喜欢研究作品,注意鉴赏力的提高。但因为动手少,缺乏技术练习,不免眼高手低。

郎绍君作品 上阳风日见秋光 纸本设色 44×48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土城公园 纸本设色 44×48cm 2016年

逃离喧嚣。

那年五月,我去纽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后,一位美国朋友约我到他所在的佛蒙特州明德大学做客。佛蒙特州又名青山州,位于美国东北部,西靠纽约州,北邻加拿大,以旅游、农牧业为主,到处都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森林、牧场、湖泊和河流。在高速公路的两侧,看不到一块广告牌,似乎只有在蓝天白云,高低起伏的丘陵,静谧的绿色。曾长期流亡美国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在这个州的一个小镇上索居了20多年;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也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他们选择佛蒙特州,是不是为了逃离现代的喧嚣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美国朋友带我参观了“弗罗斯特小径”和“弗罗斯特小屋”。

郎绍君作品 土城林间 纸本设色 44×48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土城雪霁 纸本设色 44×48cm 2017年

弗罗斯特是美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交替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与艾略特并列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做过工人,经营过农场,教过中学和大学,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曾4次获得普利策奖,晚年成为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的诗多写乡村自然景色,朴实无华而内含人生哲理。他在明德大学担任过“驻校诗人”,并在佛蒙特州的一个偏僻乡间小屋里隐居多年。弗罗斯特逝世后,他经常漫步的乡间小路被命名为“弗罗斯特小径”,他隐居的小屋被命名为“弗罗斯特小屋”。走过一段杂草丛生的林间小路,我们来到这座小屋。它的后面是横互的坡冈,茂密的树木,附近没有村庄,也没有另外的房舍。屋门是锁着的,从窗外可隐约看见,有一间卧室,一间书房,一个小前厅。这是诗人从一个农民手里租的房屋,每年他都要来这里独居数月。所谓“独居”,就是他离开学校、家庭,一个人住在这里,拒绝一切社会往来,自己烧水做饭,除了定时给他送蔬菜的农民,谁也不见。那是还没有电视的年代,他在这间小屋里,读书、写作、枯坐、独白,在没有人迹的林间散步、思索。他交谈的对象只有自己。

郎绍君作品 夏至 纸本设色 44×48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斜阳2017年作 4548cm

我在空地上呆坐了一会儿,对这里的寂静略有体验。现代社会的诗人、艺术家,大多生活在车马喧嚣、充满权利之争和物质诱惑的大都会里,终日忙碌着——编画册、办展览、作报告,上拍卖、受采访、炒股票,请客吃饭、接送孩子、参加会议,装修画室,更换汽车……。即使在家中,也要忙着发传真、打手机、看电视、逗宠物、写博客、发帖子……。肌肉是紧张的,眼睛是近视的,神经是疲劳的,满脑子信息,满屋子纸制垃圾,没有宁静的心境,没有奇丽的幽思,没有咀嚼人生的沉默,没有回到心灵世界的内省。作品浮躁,表面化,没有深度,也就成为常轨。

我们脱离不了现代社会,但可否学学弗罗斯特,短时逃离喧嚣,回到大自然,回到内心世界呢?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一 38x24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二 38x24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三 38x24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四 38x24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五 38x24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六 38x24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七 38x24cm 2017年

郎绍君作品 仿董其昌山水册之八 38x24cm 2017年

主编:王成业

收藏

投稿、合作请加主编

——新 刊 上 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