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叙事诗歌 一、叙事诗歌(一)
【古诗欣赏】 1、望天门山①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②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③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④。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西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到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③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西梁山。④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犹如来自天边。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瑟瑟:碧绿的颜色。②可怜:可爱、怜爱。
【鉴赏练习】 3、江南逢李龟年 (唐)白居易 岐王①宅里寻常见,崔九②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①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②崔九:即崔涤,唐玄宗宠臣,常出入禁中。 4、相思 (唐)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②,此物最相思。 【注释】①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②采撷:采摘。 【背景材料】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南,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阙,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1)上面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
(2)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 (3)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4)(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杜甫诗中的“江南”两字引发你多少联想呢?
【诗词运用】见微知著 山僧不解数架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庚 【小贴士】此句的直接出处是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其主要意思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六十年为一甲子),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已是秋天了。成语“一叶知秋”就是对这句诗的概括。 【高分作文段落】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推开嘎吱作响的寺门,一个长长的呼吸收拢那盘旋着花香的空气,隔着晨雾远远望去,人世喧嚣。这时,一片驳杂的黄叶慢慢悠悠地晃了下来,恰好落在掌心,于是便知道已是秋天。这个场景是多么的美好!这远比天气软件上几个冷冰冰的“晴”“雨”来得鲜活,也难怪古人要细细划分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岂不比“今日清明”四个字更为丰满?真切地体会过,才知道什么是生活。 我们在虚拟中嬉笑怒骂,却常常忘却手边安安静静、触手可及的温暖。 多少次在孩子敲击键盘时,听见身旁的你的叹息!你仅仅是希望孩子能听一听你对生活的抱怨或满足,可虚拟,剥夺了这细小的愿望。 (2016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片段) 【名师解码】 片段引用古诗,为下文张本,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考生通过想象对古诗的意境加以阐释,写出了通过真实的感受来知晓天气的场景的美好。再由此拓展开去,想到节气的时令感,最后议论作结。前文的叙述性场景都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为“虚拟不如现实”这个观点服务。 【速记】运用范本 话题1:注重细节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诗句的主要意思是山里的和尚不知道年月,凭借一片飘落的叶子,就知道是秋天了。它说的是见微知著的道理。看见一个人的衣服有一个洞而不加处理,就知道这个人贫穷;看见一个孩子捡起路边的垃圾并扔进垃圾桶,就知道这是一个好孩子;看见一家企业的员工都神情愉悦,就知道这是一家不错的企业。我们可以从细节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可见,细节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多么重要。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状况,但其“长期”效应却关乎着一个帝国的存与亡。这告诉我们,我们应注重细节,争取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做到防患于未然。 话题2:亲近自然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首先得身处自然之中,人们才能从一片飘零的落叶中感到秋天的到来。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冈田野,花草树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使人产生遐想。人们生活在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单调,灯红酒绿的繁华,社会交际的忙碌,都阻碍着他们亲近自然的脚步。可是,大自然却以它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他们走近。一旦走进绿水青山之中,一旦看到了碧海蓝天,他们就会感觉到精神的放松和愉悦。而这,是在城市里怎么也实现不了的。 【备考】外一则 事必有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苏洵《辨奸论》)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布莱克《天真的预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