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偏安江南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小朝廷弥漫着紧张而不安的气氛,三年前,持续了六年的襄樊之战以南宋的失利而告终,元朝占领襄樊这个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后,从三面包围了南宋王朝,灭亡的危险已经一步一步走向了行将就木的小朝廷,两年前,皇帝宋度宗驾崩,在一片风雨飘扬中,四岁的宋恭帝赵显登基为帝,在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下,南宋就像在暴风雨中的的小舟一样,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终于,蒙古的铁骑出现在了三月莺飞草长的江南大地上,鲁港一战,13万南宋精锐部队全军覆灭,常州抵抗战城破后全城被屠也大大威慑了南宋军民的抵抗意志,在各地勤王大军不到的情况下,被逼无奈下,谢太后带着四岁的小皇帝向元朝统帅伯颜投降,临安陷落。 不甘心投降的南宋大臣陈宜中,张世杰带着宋朝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离临安。当年五月,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年号为“景炎”。后被元军追袭,因落海惊吓过度而病逝,时年11岁。张世杰又拥立赵昺即位,改元祥兴。1278年,雷州失守,张世杰等撤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在那里建筑工事,企图凭借险要地形久守。 元军到了崖山,元将张弘范先派人向张世杰劝降。张世杰拒绝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把1000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决心跟元兵决一死战。元军用小船满装了茅草,浇足了油,点着了火,乘着风势向宋军发起火攻。张世杰早防到这一着,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还缚了一根根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张弘范的火攻失败了,就用船队封锁海口,断绝了张世杰通往陆地的交通。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元军副统帅李恒也从广州到厓山跟张弘范会师。 宋军两面受敌,正在拼命招架。忽然听到张弘范的坐船上奏起音乐来。宋军听了,以为元将正在举行宴会,稍微松懈一下。哪想到这个乐声恰恰是元军总攻的信号。乐声一起,张弘范的坐船发起进攻,箭如雨一样射向宋船。从晌午到傍晚,厓山的海上,海潮汹涌,杀声震天。张世杰正在指挥战斗,忽然看见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停止抵抗,其他战船也陆续下了旗。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一面派人驾驶小船,准备把赵昺接过来,组织突围。 赵昺的坐船,由陆秀夫守着。他对张世杰派去接赵昺的小船,闹不清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住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他回过头对赵昺整理好衣服,然后行了叩拜大礼,从容的对小皇帝说出了南宋历史上最后一句也是最为铿锵有力的一句话:“ 陛下,国事至此,不可再辱!” 年幼的小皇帝望着丞相坚毅的表情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无力回天的陆秀夫怀着亡国的悲愤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淹没在滚滚波涛里了。随行十多万军民也纷纷跳海自杀。 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元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而那些追随南宋流亡朝廷的南方商贾,士子,文人全部选择跳崖明志,《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也在大风中,不幸溺亡。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他们中的领袖: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