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承恩笔下那只猴儿

 木柳书屋 2018-03-18

 

 

    吴承恩笔下那只猴儿

 
 
成都晚报 2017年11月14日 10:03
本文转自:央视网

原标题:吴承恩笔下那只猴儿

  ○张家禄

  吴承恩笔下那只猴儿是颇有知名度的。孙悟空嘛,那只从石头缝缝里蹦出来的猴子,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国人重义,喜欢这大闹天宫英雄的无畏,更敬重金猴除恶务尽的执着。爱屋及乌,连他那抓腮挠腚、两眼猛眨的动作也觉别有意趣,似乎不如此反倒不配姓“孙”了。别看老孙只是个艺术形象,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对他的“血统”还有过一番争论呢。

  先是胡适质疑这种神通广大的猴子是不是“国货”,另一方则断言“孙悟空必是中国猴”。非此即彼,针锋相对;两种意见,又都持之有据。虽说哪种较为符合实际,实际早有定论,无需再在这里饶舌,但在今天看来,那场争论还是有些意义的。

  古代佛坛讲经,常有援引故事阐明经义的通例,它最早源于印度,以后才渐及东方,在汉魏时传入我国。在印度关于猿猴的故事很多,至今印度古典舞中还保存着猴神协助腊玛攻打恶魔的节目。当然,胡适从疑心孙悟空是“从印度进口”而得出“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的结论是不足为训的。但据此而盲目排外,也不是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陈寅格先生根据自己对南朝齐梁佛教学者所著《出三藏记集》的考证认为,“殆因讲说大庄严经论时,此二故事适相连接,讲说者并合闹天宫与猿猴故事为一,遂成猿猴闹天宫故事……此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之起源也。”1934年郑振铎在《佝偻集·西游记》中也发表了他的一家之言:孙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奴曼的化身。但孙悟空毕竟是孙悟空,从他的叛逆精神和战斗风格看,比印度神猴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中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正是博览群书,酷爱“野言稗史”的吴承恩的聪明之处和高明之处——植根现实,“杂取种种”,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吴承恩的创作成果证明,善于拿来,融入新机,“巧”而生华,作品就别开生面,感人至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在我们国度可谓妇孺皆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吸取滋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在投入当前雄伟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不是更需要发扬和传承齐天大圣这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吗!

  正是:

  勇往直前不信邪,

  迈步跨入新时代。

  “今日欢呼孙大圣”,

  当下金猴更可爱!
 
 
 
林子大了,什麼鸟都有!大開眼界~ - 宝贝梦 - 分享美丽.分享快乐.品味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