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吟岁月 诗写春秋 ——读张业富老师的诗集《笔记春秋》 杨锡垒

 老杨头读书馆 2018-03-18

杨锡垒

翻开是著,便见到仅四十个字而开宗明义的“自序”:

“生来一俗人,向晚抖精神。

诗记征途事,品尝陈酿淳。

杏坛燃烛火,教苑守忠诚。

诗意盈胸次,圆将未了情。”

读此可知,从教一生的作者到了晚年,将自己近一甲子的诗作整理并出版,是圆了一个梦,了了一段情。

此书封面上的四句短诗,便是对此最好的照应:

“世间原无神,我本一俗人。以文记所历,不枉来红尘。”

寥寥数语便把作者出集之由、之的,说了个明明白白——记录生活、感慨岁月、了却心愿。

我市著名诗词行家程家弼先生在该书的“题记”中写道:“笔记春秋见踪迹,步行冬夏对炎凉。一生衷曲吐心语,葵立阴晴总向阳。”对作者的人生宗旨、创作态度、为人处世作出了简要而准确的概括,为我们阅读本书提供了宝贵的钥匙和精当的指引,让我们顺着这座航标来品读全书。

本书共414首诗词(我把其中的一些短文算作“散文诗”),以时间为经,(19632017跨度五十四年)生活经历为纬,编织了一幅绚丽的诗词画卷。

书的前边有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是“文革”时期所写,这些诗篇内容上突出政治;结合工农、战天斗地。情绪上热情洋溢、热血沸腾。词句上常见搬用、多有“口号”。这正是那个时期诗歌创作的鲜明印迹。请看以下诗句:“热血一腔人鼓劲,雄文四卷力无穷。”“潜心浣洗旧思想,跃步攀登公字峰。双手织成新锦绣,胸怀朝阳满天红。”“围建长提迎春色,红旗高举绘新图。”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读这些诗篇,就仿佛时光倒转,重回当年,置身那浓浓的“红色氛围”之中。这也算得上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功效吧。

从第44页的“恋佳姻”、“钗头凤”开始,诗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题材比“文革”时期广泛多了,有对改革大事的吟咏,有对新生事物的讴歌,有对领袖先烈的缅怀,有对教学实践的感受,还有师生间的相互勉励、同学亲友间的思念、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梦境的追忆……

诗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作者的创作是与时代的政治气候息息相关的。从此处起,充满火药味的“口号诗”没有了,而出现了一些充满生活情味的诗词。且看下列诗句:“环视江南满园春,人才济济赛群星。不是浔阳江头女,哪有忧愁暗恨生?”“红娘纱窗报喜讯,多娇含情离闺门。软玉温香怀中抱,雪肤花容枕上亲。”“牵纤手,轻拂柳,渚荷塘畔沿溪走。”

我不是说这样的诗歌好,而“文革”时期的诗就不好,我想说的是:一个时期的作品正好能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气候和精神面貌,把这些作品组合起来看,正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轨迹。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们已经走过和正在经历的岁月。

有人读了是著,说:“生活面狭窄,着意不深。”我认为这是一种无由的批评,甚或可谓之为“无端的指责”。作者教书一生,“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岂能要求他的作品,像专业作家和诗人的作品那样厚实,那样丰富多彩?能如此笔耕不辍,用诗词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历所为,已属难能可贵了,庞大的教师队伍中,能如此者,恐怕是屈指可数的。

又有人读是著后,提出“诗律不严不谨,竟犯韵脚同字之大忌”的批评,对此,作者似有预知,且读“后记”中的相关论述:“当时能读的书很少,学写诗词,多从《毛主席诗词》揣摩格律,又不能了然于胸。”可见由于时代的原因,条件的限制,作者早年的诗有“违律”的现象,在所难免。在“后记”中作者还特意写到林黛玉给香菱讲诗的一段话,其中有言“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可见我们不能有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径须”的“迂”,只符合郭沫若先生说的“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的“度”就行了。

再说,从“合律”的情况看,全书呈“渐好”的趋势。也就是说除了早年的作品有“违律”的情况外,晚年的作品基本全都是合律的。还有一个情况,不知提出这种批评的朋友注意到没有:凡“律不严谨者”,作者都在题首加了“拟”字的。

作者整理出版自己近六十年的诗歌创作,或者说用诗歌叙写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读罢全书,我们领略了“文革”时期的红色氛围,我们感受了“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我们更多地体悟到的是:作者对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忱,对亲人的挚爱,对友人的诚信……我们仿佛穿越时间的隧道,被作者引领着观赏了一遍他的人生之路。

《笔记春秋》一书于作者而言,是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艺术再现。于读者而言,可从中看到一位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在创作道路上的矢志不渝和苦苦求索。自然也能从作品中获取一些生活哲理、处世经验,还包括写诗填词的技巧。

20183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