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特大玉器

 xiake172 2018-03-18

它是元代的镇国神器,当时价值超四座大城——现存于北京团城公园的渎山大玉海。

元代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特大玉器

只要是识玉的西方人来到北京,都会迫不及待地到北京北海团城玉瓮亭,去一睹渎山大玉海的风采。早在600多年前,一名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修道士Odoric在1318年造访元大都时,就亲眼目睹并在The Travels of Friar Odoric一书中用拉丁文记录下当时的渎山大玉海:宫中央有一大瓮,两步多高,纯用一种称作密尔答哈(欧洲学者解释为一种墨玉类材料)的宝石制成,非常精美,以至我听说它的价值超过四座大城。

元代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特大玉器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元仁宗大宴群臣时的壮观场面,极为震撼:瓮的四周悉绕黄金,每角有一龙,作凶猛搏击状。此瓮边沿装饰着以大珠缀成的网缒。瓮里的酒是从宫廷用管子输送进去,瓮旁放着很多金酒杯,可以随意饮用。

元代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特大玉器

那么,渎山大玉海是个什么样的作品?在它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首先,这件元代镇国神器到底是用什么玉料制成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再者,它的传世历程也颇具戏剧性。

元朝皇族和宋朝统治者一样嗜玉如癖。元朝皇族经常派人出使和阗,索取玉料,为了运输方便,还设立了“玉运驿站”。元朝短短几十年,和田玉的使用量竟超过了两宋用量的总和。基于这样的历史现实,最早时,大家都直觉地认为,渎山大玉海是和田玉制件。

元代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特大玉器

大玉海又称玉瓮,高70cm,宽180cm,深50cm,重达450kg,可以贮酒数千公斤,不仅体形巨大,而且是用整块玉石雕刻而成,颜色青绿,石质柔和细腻,图案精美,形神兼备,玉海内外雕刻有十几种动物图案,龙螭、鲤鱼、犀、螺、蟾、鳌鱼、马、兔、豚、鼠头龟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翻腾而出,宛如一幅“万国朝拜图”。在我国历史上,堪称划时代里程碑式的玉器作品,也是世界宝玉石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

但这么一件传世的杰作,是用什么玉料制成的?历史上却没有定论。清代时,乾隆皇帝曾做过详细的考证,提出了应是产于四川岷山墨玉之说。建国后,文史学界普遍认为,是产于新疆的和田玉或墨玉。

200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华宝玉石文化高层论坛上,20余名国内知名玉器考古、收藏专家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后,认定“渎山大玉海”玉料为南阳独山玉。实际上,早在12年前,在1992年4月12日,王春云博士就在《中国文物报》上公开发表了论文《渎山大玉海及其玉料来源》,正式提出“渎山大玉海为南阳独山玉”的论断。

2016年1月11日CCTV—4《国宝档案》栏目播出的《探秘皇家禁苑之北海——树将军团城护宝》一集中(05:47秒),也认为国宝“渎山大玉海”材质为南阳独山玉。

除了材质争议外,大玉海的传世历程也几经坎坷。元代时,玉海陈设于北海琼岛顶上的广寒殿中,元代末年遗失,不知由何途径不翼而飞,清代时遗落在西便门外真武庙中,被道士用来腌菜。直到清康熙年间重修庙宇时,才被辅臣高士奇发现,可是当时并没有立即追回宫内,仍旧留在真武庙中。乾隆皇帝于1745年以千金将其收回,放于北海团城中,并建玉瓮亭以保护。还令40多位词臣各写诗一首刻于亭柱上,乾隆自己也写了一首《玉瓮歌》刻于渎山大玉海的内壁以示纪念。

元代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特大玉器

当年乾隆只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但放玉海的石座却不知为何仍遗落在真武庙。乾隆又命人重新雕刻了一个底座,用来安放玉海,并先后四次对玉海进行修饰。现在,这件神器就收藏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

元代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特大玉器

而留在真武庙的玉海石座,这回也没有被丢弃,有人又雕凿了一个石瓮安置于石座之上以示纪念。自此,真武庙又被称为“石钵庵”。20世纪60年代,真武庙破损荒废改为民居,原来的渎山大玉海石座和后刻的石瓮于20世纪70年代被移到宣武门外的悯忠寺内,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