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与义《雨》审美赏析

 老刘tdrhg 2018-03-18
陈与义《雨》审美赏析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雨》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陈与义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抑郁不安,感触很深,于是写下这首诗歌。诗人在诗歌中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借深秋萧瑟清寒,表现了自己凄切孤独的感,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能得到重用的希望。全词如下: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开头两句写道:“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萧萧”同“潇潇”,即风雨声。“祝融”即火神,这里代指夏季。“稳”即稳当,稳步。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诗人开篇就点出雨,不但照应诗题,而且说明了十日萧萧之雨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季节发生了变化。其中的“稳”用得很妙,表现出了夏去秋来季节变化的必然性,也为后面抒情奠定了基础。

接着写道:“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经年”即经过一年。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秋燕也快要南归,经过了一年时光,好似恍然一梦,而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天晚上不一样了。这两句诗人没有写于雨,但也暗示了“雨”。也就是说,没有“潇潇十日雨”能“稳送祝融归”吗?燕子能南归吗?梧桐能凋零吗?这里,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燕子”和“梧桐”这两个意象有着特殊的审美意蕴的。刘禹锡《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居易的《晚燕》中写道:“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至于“梧桐”那就更为明显。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的《相见欢》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诗人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其中,“非”用得很好,表现了雨后的今天与昨夜不同,而今天更感到萧索,自然失落而孤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四壁”即家徒四壁,指穷困。意思是说,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写诗人在秋雨后的感觉。那“一凉恩到骨”中的 “恩”“到骨”,表明了凉爽的秋雨,烈日炎炎之后,这样的感觉是舒适。诗人就认为,这是自然对人的一种莫大的恩赐。特别重要的是这里的“恩”字,往往会引发读者的想象。我们联系诗人的处境和诗人的希望,可以说,皇恩就如“秋凉”一样,希望也能“恩到骨”。可是,而今自己却是“四壁事多违”。这一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诗人面对自己穷居寥落之境,心中抑郁,从而表现出了自己人生不得意的伤感。

诗人最后写道:“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衮衮”即连续不断;众多。“繁华地”这里指京都。意思是说,在这个繁华的京城,众多高官,而谁又会注意我这个异客了?自己只好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也就是说,自己虽然身处在繁华的京城之中,虽然也在等待受命,但自己也感觉到难以得到皇帝恩赐,也只好让“西风吹客衣”。“客”即客居他乡的人,这里指诗人在京城。我们从诗人的语气看出,众多的官员,都在想着自己的事,无所事事,而自己呢,虽有理想,但也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而只有“斯人独憔悴”之感。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其次,用词巧妙,意蕴深刻;再次,时间为线,层层推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