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对中学生来说,记叙文的写作较之议论文难度更大,尤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考场上,创作一篇有质量的记叙文比之构思一篇有内容的议论文,要难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记叙文写作要求“有我”,须把“我”摆进去,并与所写内容融合无间,否则很难避免空洞虚飘不接地气,尽管这个“我”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而议论文则侧重写他人他事,主要用另外的材料分析证明某种观点看法,这样才更有说服力。记叙文写作怎样才能做到“有我”呢? 第一人称表现“有我”之趣 有趣的作文人人爱读,所以趣味性是记叙文取胜的一大妙招。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讲出来兴味索然,有人则能绘声绘色,讲得妙趣横生,接受效果自然有别。古罗马修辞学家郎加纳斯曾说:“恰当的、引人注目的措辞会对于读者有惊人的威力,迷人的魅力——我们确实可以正确地说,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的光辉。”不得不承认,在作文中恰当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反问、引用等手法,比之平铺直叙讲出来的要生动有趣许多。 当然,如果你本就是一个有趣的人,作文大概也不会怎么枯燥乏味。所以有人讲:人有趣则文有趣,人无趣则文无趣。这个“趣”不是“逗乐”“搞笑”,而是“精神趣味”。有精神趣味的人,即便是在最缺乏诗意的地方也能发现趣味,看山有色,听水有声。假如你不是,除了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精神趣味外,大概也只能像郎加纳斯说的那样多锻炼自己运用“美妙的措辞”了。有趣的文章“眉清目秀”,无趣的文章“面目可憎”,这就需要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变换手法,多下工夫,不要始终绷着脸,以一副面孔示人。请看下面选段: 不过,我得先吃一小片,就一小片而已,没关系的。当那小片入口的时候,感觉世界是可爱的,脆脆的咀嚼声,那么好听。一片就那么匆匆入肚。我有一点点,就一点点没忍住,吃了一小片。 我肯定,我能忍住不吃零食,可是,我不能保证,我能忍住不听那个脆脆的咀嚼声,为了能再听一次那么好玩的声音,我决定,再吃一小片。我吃,不是因为我忍不住喂饱我的肚子,而是为了听那个声音,我忍不住要听那么可爱的声音,真的,是真的。 为了我单纯的目的,紧接着,我吃了一片又一片,“咯嘣,咯嘣……”谁知,一个没忍住,一袋没了。 直到最后,那袋零食没够,我于是悄悄下床,打开壁橱,竟然翻出来一个面包,此时,再也没有理由,掩饰我喂饱肚饿的冲动了。不得不承认,我忍不住要去吃东西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有趣的考场妙文。试想,在夜深人静的宿舍里,一个高中女生,从一片到一袋,从一袋到一包,从一声间隔一声到接连不断的“咯嘣”声,真实生动,巧妙自然。有人说,好文章就是要写出人人意中所有却并非笔下所能的文字来,此选段的作者写出了不少女生所共有的心理,自然不难引人共鸣。 第二人称表现“有我”之情 如果说议论文应该追求以理服人的话,记叙文则应力求以情感人。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或许我们已经找不到古人那样的情怀,但作文也不能堆砌一堆文字而“无情无义”。所谓“有我”之情,意即让你笔下的文字能散发出“悲天悯人”的味道,即便不能像林妹妹那般多愁善感,也应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即便不能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也应有作为“小我”的生活点滴,更何况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的体验者,无时无刻不在亲情友情等各种悲欢离合的“人情”包围之中,岂可无动于衷?作文以“情”来触动读者心灵的琴弦,才可能引起共鸣,感染他人。请看下面选段: 荒无人烟,贫困,穷苦,闭塞……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选择了跟他来到这里。你可知道,无论是我们的老家还是城里的新家,都要比这个小村子好上几千倍几万倍啊! ………… 对不起,都是因为我,是因为我的存在,才造成了你现在的样子。 如果没有我,你小时候一定过得很幸福,像天下所有独享父母之爱的独生女一样,家里的经济状况也许会比现在好很多。当然,你也不用去那个鬼地方。 我明明说爱你,却自私地抢走了父母对你所有的爱。我有时候在心里反复问自己:你到底恨不恨我?可你从来都不生气,说话总是微微笑着;从来都不会对家里的安排做出任何抗议,你只是微微笑着,一如村旁隐忍的芦苇。你是我唯一的姐姐,却从此,和我城乡两隔。 小小的记叙文同样可以引人入胜,获得不一般的艺术表达效果。作者暗写姐姐的身世,因为特殊家世和特殊经历,姐姐的人生充满曲折,当一切都已成定局,当出嫁在即,“我”终于忍不住内心对姐姐的复杂情愫——有内疚,有惭愧,更有怜爱,情感的表达可谓水到渠成,感人肺腑。 第三人称表现“有我”之想 古人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心的功能就是思索考虑,思考就可以获得真知,不思考就什么收获也没有。作文的道理也是这样,每逢作文课,但凡说自己不会写作文,对着作文题无话可说的同学,说白了,其实就是缺少“想法”。对于什么想法都没有的人,不管你教给他什么样的写法,大概都没多大用处;相反,好文章大多是作者思考过程的呈现,至少得先有某种想法,然后诉诸笔端,作文才可能成文。记叙文的道理亦然,首先应对某人某事有点自己的某种想法,笔底才可能有波澜。所谓“有我”之想,就是说让文字附着自己的思考,给人一种心跳的感觉。请看下面选段: 现在的我每天生活在城市里,耳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汽笛声,只有到了深夜,才会有些许安宁。而此时,我会忍不住想家,甚至会做一个静谧而美好的梦,一个属于家乡的梦。 早晨,公鸡的打鸣声夹杂着闹铃响,形成的那种噪音会让你瞬间清醒。我意识到,我应该回家一趟了,回到那个贮藏我童年的地方,那里有我的根。 小时候的我在老家和同龄人一起扔沙包,弹钢珠,捉蜻蜓。特别是捉蜻蜓,五六岁的孩子个个拿着近两米高的大扫帚,小雨一过,蜻蜓出来了。这群孩子就拿着大扫帚往天上扑,谁要是捉到一个,自然是欢喜得不得了,蹦跳着拿回家装进自己的小塑料盒里。 有时也会去搬开一块大石头,去搜寻里面的“西瓜虫”,装到小袋子里,装满一小堆,拿回家喂鸡喂鸭。 ………… 作者对“城市”有想法,对“老家”有想法,对“公鸡”有想法,对“蜻蜓、小虫”有想法……正因为有这些想法,才成就了这篇言浅意深的好作文。而抓住细节描写,才是记叙文出彩的不二法门,尤其是选择了那些稀松平常的话题,更需要在这方面把功夫下到家。 变换不同人称,写出“有我”的文字,或表达“有我”之趣味,或流露“有我”之真情,或书写“有我”之思考……总之,记叙文只有做到真正“有我”,让“我”在场,作文才能接通“地气”,获取“真气”,表现“才气”,走向“大气”,从而使我们语文的常青树扎根舒展,枝繁叶茂。 |
|
来自: 流水之西%pk龙... > 《词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