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回忆:杂交水稻研究缘起

 nizijun 2018-03-18

袁隆平回忆:杂交水稻研究缘起


1960年前后,我们国家有3年闹饥荒。

那时候我在农村实习,吃不饱就双腿发软无力,出现水肿。那个时期,饥饿难受的滋味到现在回想起来,仍是不堪回首。

有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意思是说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施肥管理,只要种子好,产量就会高一些,就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提高产量的办法。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最重要。

在农业育种研究工作中,当时流行着一种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法,叫“系统选育”。就是在田里面选择表现优良的单株,特别是在农民的田里面去选优良的稻株,再从优中选优。

1961年7月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在一丘早稻田块里,发现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长得特别好。我如获至宝!我推算了一下,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量就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的亩产量一般只不过有五六百斤。

到成熟时,我把这株稻株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收下来,心中怀着强烈的期待。第二年春天,把这些种子播种到田里,种了一千多株。我天天往那里跑,管理得很好。但是,禾苗抽穗后竟让我大失所望,抽穗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得一株有它“老子”那个模样。我感到很灰心,失望地坐在田埂上,心里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突然,失望之余来了灵感:这种性状参差不齐的表现,是不是就是孟德尔遗传学上所说的分离现象呢?我眼睛一亮,心中突然感到非常欣喜,我想很可能我选的那株优良的水稻乃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我心想:自然界既然存在天然杂交稻,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存在杂种优势是确实的,应该是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利用这一优势的。

1963年,我通过人工杂交试验,发现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现象。这样,我就坚定了这么一个信心,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认定这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途径,从此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据《袁隆平口述自传》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