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詹文杰|柏拉图的知识概念

 ayou808 2018-03-18

314日上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126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詹文杰副研究员作报告,题为《柏拉图的知识概念》。肯庸学院哲学系的萧阳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詹老师首先从汉语和古希腊语两方面对报告题目中的“知识”语词做了词源和语义上的解释。他指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知识”一词有多种不同用法,但与当代知识论所谈论的知识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指一种高层次的认知状态。他还对古希腊语中表示知识和智慧等相关含义的语词(如,epistēmēsophiaphronēsisnousgnōsistechnēmathēma)做了简要的辨析,并且指出,希腊语的epistēmē主要指一种高层次的“理智能力”,而不仅是作为认知结果的“学问”。


接下来,詹老师先后讲解了柏拉图早期著作和中晚期著作中关于知识的论述,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柏拉图对知识概念的界定。柏拉图早期对话录谈论的知识概念主要是“专家知识”概念,即对于所处理的对象的本性以及所做的事的原因有所考察,而且能够就其中每个东西给出“logos”或合理说明。“专家知识”是处置对象的一种能力,它追求特定领域的“好”,同时它蕴含了理论性理解,而且是不可错的(詹老师认为这点显然是过分理想化了)。


詹老师认为,柏拉图在中晚期作品中才真正提出了自己的知识论,而这时候的知识概念主要表示“确知”和“理解”。他首先介绍了《美诺》中的“美诺两难”,并且主张真正对于它的解决不是通过“灵魂不朽”的假定和“学习是回忆”的学说,而是通过在知识和无知之间设定“信念/意见”(doxa)状态。他还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柏拉图提及的那个使得真信念转变为知识的条件,即“关于原因的思考”(aitias logismōs)。


然后,詹老师简要讲解了《理想国》中的知识论。柏拉图认为知识关联于“是的东西”,无知关联于“完全不是的东西”,信念关联于“是又不是的东西”。应该如何理解这些表达,詹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说明,他介绍了关于“to be”的存在、断真、谓述三种读法。他认为《理想国》中的“线段譬喻”不应被解读为知识论和存在论上的“四元论”而应解读为“二元论”,而且,在知识和信念的关系问题上,他倾向于排斥论读法而不是兼容论读法。詹老师接着对《泰阿泰德》中的知识论思想作出了简要解读,讲解了“知识是感觉”、“知识是真判断”、“知识是带有logos的真判断”这三种可能的关于知识的界定,以及logos的三种可能含义。


最后,詹老师就知识的分类和等级,辩证法和政治知识的地位,以及柏拉图知识概念的基本意涵进行了总结。


报告会交流环节,华林甫、杨恕、徐峰、施璇、萧阳、才清华等学者分别就“知识”语词的歧义性和翻译、柏拉图的知识分类中为何看重数学学科、直观派和论证派的分歧、知识和理解的关系、苏格拉底的“无知”与道家思想的比较等问题与詹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