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在努力想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吗?变成一个理想中的、想象里的,事实上是从不曾有谁见过的自己?——透过对抗、透过改变,甚至透过狡猾地“接受”。 你一直在努力成长、努力上课、努力静心,努力来获得某种特殊状态吗?你幻想在那种状态里,可以获得新的身份,让自己感觉良好;或者让自己意识不到纷乱的杂想、起伏的情绪、无聊、自我怀疑、恐惧与焦虑、愤怒和空虚,以及没有价值感等等——虽然这些“幽灵”总是会不时地回来。 也许你参加过不同的课程或是禅修营,获得过特别的经验与觉受,你还认真地把它们分享给别人。然而如果你诚实地问自己,你是否中了“只报喜不报忧”的毒呢?你是否竭力把自己感觉良好的那部分,当作是“对的自己”,可以展现给别人看的。而把不想提及的那部分,当作是“错的自己”或是“需要被消灭的”? 在你面前仿佛有两条完全平行的路,你在努力打扫其中一条路,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杂草,会因此而自动消失。当然,这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平行是没有交集的,平行意味着你的牙床肿了,你却拼命在吃安眠药,为的只是拖延时间,不让症状与解决方案相遇。 每一个踏上心灵之途的人,都在某个阶段做过上述尝试。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不要过早就乐观地认为,自己早已完全对此免疫了。 简单来说,我们这样做只不过是想要操控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者说是,我们不想要放弃那一个内在的“操控者”。阿迪亚香提告诉我们,当他以这样的态度修行时,他发现修行只不过是提供给他一条以失败告终的路而已。
让我们想象一个疯狂的魔法屋,屋里有许多家具,你觉得其中某些家具看起来不对劲、不搭调,所以你挪动它们,保留这个,扔掉那个……没完没了又没完没了。令你气馁的是,总有新的、不对劲的、不搭调的家具自行出现。于是,你根本没有时间享用屋子,你只是不停地在与家具搏斗。 这间魔法屋就是你的心,而家具们,则是各式各样的想法、情绪、感受、性格、期待、恐惧、憧憬、担忧、过去、未来……它们占据了你全部的注意力。 当你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家具上的时候,你就忘了屋里的空间,忘了空间才是你得以生活的处所。正因为有了空间,你才能摆放家具并且移动家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处置家具,而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大的空间? 设想你只有50平米,那么,如何放置拥挤的风格迥异的家具,肯定是你全部的烦恼与焦点所在。但是假如你有500平米、5000平米呢?或是50000000000平米?家具就不再是问题,因为它们可以被安放在不同的地方,安然于自己的特色。进一步的,你甚至不再揪心于家具,因为你的视野可以注意到更多的事物。 你注意到花园的树木、清晨的泥土清香、爬过阁楼的蚂蚁、在不远处入定的猫、乌云密布、半道彩虹,汽车尾气的轮廓、一对相拥的恋人、正冲着你天真傻笑的孩子……你发现到处都有空间:在桌椅间、在抽屉里、在水杯中、在花瓶外,在拖鞋内、在抽水马桶上;在室内,也在户外。整个天空都是连成一片的。 每一个念头、情绪、感受、感觉的背后,有着同样广袤的空间让一切得以发生。那个广袤的意识空间,就是我们的觉知!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给予了家具太多关注,而忽略了整个空间是足够宽敞的。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总是随时随地“牺牲”在经验里,而忘了发现那个让一切经验得以呈现的、先于经验并且能够意识到不同经验的觉知之心。 阿迪亚香提说:“真正的修行就是安住于觉知的空间,在其中,万事万物得以被揭示、被了知、被经验。如此一来,它就可以放下它自己。” 本书正是告诉你如何发现足够的空间以及其中的一切,如何单纯安住在纯粹觉知(pure awareness)本身——透过不操控、透过放开注意力的焦点、透过随顺念头与感受的自然呈现与流动,让心绪的“家具”不再变成是敌人。
然而,我们并不需要带着操控式的努力,力图借此达到“不操控”的结果。相反,我们只要打开固执的信念,投降于一个新的可能性。带上我们实际所是的样子,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是的样子,开始这一趟旅程。 甚至带上我们的问题与困惑,带上鬼鬼祟祟的、一直失败却一直假装就快要成功了的“操控者”,放掉努力想要符合什么标准的保护伞,允许阿迪亚香提的话语化成一阵雨,我们只管走进雨中,让它把自己从内到外的彻底淋湿。
从根本上说,开悟无非是存在的自然状态。抛开那些复杂的语汇,开悟的本质就是回到我们自然的存在状态。显然,自然的状态是一种没有干预、无需通过努力或纪律来维持的状态,是一种并非通过身心的控制而达成的状态,换言之,那是一种完全自然、完全自发的状态。就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修行常常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死胡同。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许多修行的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控制的手段。只要头脑在控制和指引着我们的体验,你就不可能进入到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一个人不被头脑控制的状态。当头脑处在控制和操纵之中的时候,它可以达成各种各样的意识状态:你可以学习如何使自己的心念安静,或者你也可以变得能够通灵。通过某种基本上属于技巧取向或操控取向的修行方式,你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但是你无法做到的是达成自身存在的自然、自发的状态。 这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显而易见的道理。任何人都可以告诉你,通过内在的控制和操纵,你无法达成自然、自发的存在状态,然而,不知为什么,我们总会无视这一道理。很多年来,我也曾对此视而不见。问题并不一定发生在修行方式甚至修行技术身上,尽管采取什么样的修行技术确实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问题在于我们看待修行的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是操控——如果我们采取的是想要去掌握一个戒律的姿态,那么,这样一个态度就会成为障碍。实际上是头脑或自我在那里修行。而当我们在谈论开悟的时候,我们事实上谈论的是从头脑中醒悟过来,从自我中醒悟过来。以此,我称之为“真正的修行”,即从一开始就放弃对头脑的操控和受训倾向。放弃操控是真正的修行的基础。听上去很有意思,修行最简单的起步就是放下控制,放下操纵。 大部分人坐下来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好吧,那我该如何控制心念?”那就是我所说的操纵。操纵是一个语气很强的词,我用它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让你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每当我们坐下,我们就在问自己:“我如何控制我的头脑?我如何获得平静?我如何进入静默?”我们的头脑真正在做的是在问:“我如何控制自己使自己感觉更好?”你可以学着通过实施一些控制的技巧来控制自己,使身心得以安静。有一阵,这样做的感觉还挺好的。但是,当我们为了获得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而控制自己的头脑时,它就很像通过为了让某个人安静下来而封住他的嘴。你成功了,他安静了下来,但是你是通过一种操纵的技巧来完成的。只要你将胶带从他的嘴上撕下来,他就会有一些话想说,对不对?事实上,他会有很多话想说!我认为任何修行过的人都了解那种进入禅修状态、获得某种控制身心的经验。这可能感觉非常非常好,甚至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感受。但是随后你停止了修行——你从坐垫上起身,站了起来,你的头脑马上又开始窃窃私语。我们通过控制经验到某种平静,但是一旦我们放下控制,杂念又会卷土重来,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大多数修行者对这样的一个困境都相当熟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可能会达到某种平和的状态,但是在停止修行的时候,那种平和就会再次远离我们。 真正的修行无关技巧的掌握,它是对控制的一种放下。这才是修行。所有其他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某种形式的专注而已。修行和专注是两回事。专注是一种纪律,专注是引导或控制我们的体验的一种方式。修行是放下控制,放下引导我们的体验,不管那个体验是什么。真正的修行的基础就是放下控制。 对人类而言,放下控制实际上是一件天大的事,“只需放下控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整个的心理结构、整个的心理自我、我们的自我几乎都是由控制所组成。所以,要求头脑或自我放下控制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想法。当我们放下,哪怕是片刻,一些隐藏的恐惧和犹豫就会生起,头脑会想:“如果我放下控制会发生什么?如果什么也不会发生呢?如果我们坐下来修行,随顺万物,如其所是,而结果是一事无成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抓住一些技巧或纪律不放的原因,因为头脑害怕放下控制就会一事无成。 在“真正的修行”中,我建议我们真正地去“看”,将修行看成是一种观照的方式。“真正的修行”事实上并不是一种新的修行技术,它是一种观照自身的方式——观照你自己的身心、你自己的真实性、你自己经验的真实性,在你开始放下控制、随顺万物自行其是的时候,看看会发生什么。当你允许自己的经验如其所是而不作任何改变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与其说它是一种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观照的途径。在我们真正放下操控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不加干预,随顺万事,如果你放弃控制的欲望,相反去拥抱在每一个当下呈现的体验,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最老到的修行者都将修行作为目的本身来看待,而不是将修行看做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唯有放下一切技巧——甚至视自己为修行者的概念都要放下,这样修行艺术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从而让自身安住于自然的状态中。《真正的修行》 “无为而为”,深入体验当下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