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里徽州

 摘文欣赏 2018-03-18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意思是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也就是说,徽州之美是人的想象力抵达不到的地方。


宏村,又名泓村。公元1131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汪彦济在村口兴建睢阳亭,作为入村标志性建筑。


去往徽州转转,像行走在水墨画里。

移步驻足间,让人恋恋不舍。

也不知道是画在人的眼里,还是人在画中。

那种过分的美好,会让人心生错觉,浑忘了归期。


晚烟疏雨时分,苍翠间拥抱着,一簇簇白墙黛瓦,仿佛到了世界的另一个所在,时间变的慢了下来,这样的地方,会让人卸去满心的疲累。


木雕,石雕,砖雕,白墙,黛瓦,马头墙!

错落有致的村落建筑,构成徽州最美画廊。


在这岁月的烟尘里,何处不尘埃?寻得一处幽境暂且安歇,得以净化这一身的风尘仆仆。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19.11公顷,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 随着诗篇的伟颂,更增添了南湖风光情景交融的氛围。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古色古香的古朴之美。


'月沼',老百姓称月塘,这是所谓'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其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水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嬉戏。


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吗?所以有人称这是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由水圳、月沼、南湖、水巷和民居'水园'组成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水系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木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亲切。水在宏村充分体现了它的生态价值,实用功能和景观价值。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游宏村,一定要住在古村里,跟旅行团一天也能逛完所有景点,但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古村里只能住客栈,不少客栈本身就是古董,住在古宅里面,总有一种穿越感。平时的宏村客栈大多在100块左右,但在节假日,基本上都是两三百以上了,古宅就别指望像大酒店那样的环境了,干净不潮湿就很好了,如果有个独立的卫生间,那就是豪宅。



一处一景,美不胜收


若是误入徽州,怕是从此醉梦一世不复醒。在宏村的烟雨朦胧中,去寻回徽派建筑的古老故事......


现在这个时节,春意盎然,行走在长街古巷,看着白墙墨瓦的马头墙下,那亭角屋檐,重楼花窗,徽雕栩栩。


茶山春晓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近年恢复、开发的新老名茶有30多个品种,其中祁红、屯绿多次荣膺国际金、银奖;黄山毛峰、顶谷大方均在中国十大极品名茶之列;太平猴魁,黄山银钩、祁红工夫茶等四个品种,被选为国家外交名茶。歙县年产茶叶1万多吨,在全国各县名列前茅。





黄山毛峰一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徽茶,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祁门红茶一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太平猴魁一属绿茶类尖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中。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并赢得至高荣誉。



顶谷大方,又名竹铺大方、拷方、竹叶大方,它对消肥减胖有特效,故被誉为茶中的。减肥之王'。大方茶产于歙县的竹铺、金川 三阳等乡村,尤以竹铺乡的老竹岭、大方山和金川乡的福泉山所产的品质最优,被誉称顶谷大方。


兰花诗二首

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先春发丛花,鲜枝如新沐。一宋.苏轼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一明.孙克弘。



一生绝痴处 梦里到徽州


毛豆腐是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


上好的毛豆腐生有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上面均匀分布有一些黑色颗粒,这是孢子,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一般叫黄山毛豆腐[1]或者徽州毛豆腐。顾名思义,系以徽州的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现今属黄山市)、婺源(现今属江西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有寸许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作用,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除此之外,简单地烤制或炸制后,做出的菜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将毛豆腐每块切成3小块。锅放在旺火上,放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时,将毛豆腐放入煎成两面呈黄色,待表皮起皱时,加入葱末、姜末、味精、白糖、精盐、肉汤、酱油烧烩两分种,颠翻几下,起锅装盘即成。

此菜外皮色黄,有虎皮条状花纹,芳香馥郁,鲜味独特。制作时油煎不可过火,否则发生焦糊现象,影响菜品的色泽和口味。


关于毛豆腐的来历,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若无千金酿,借杯湖水又何妨。


西递镇旧称西溪、西川,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华里处为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

北宋庆历七年,胡昌翼之五世孙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径西递铺,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西递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一年后,举家迁来西递居住。

明万历六年,建胡文光刺史牌楼。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全村1700多幢房子被烧过半。

1956年2月,撤区并乡,设东源乡。

1961年4月,恢复黟县建制,改成东源公社。

1983年至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改回东源乡。

1998年,东源乡更名西递镇。


西递镇地处东经117°38ˊ,北纬30°11ˊ,位于黄山南大门43公里,黟县城东8公里处。总面积77平方公里。


风水这东西很神秘,而且总与一些奇异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将自然现象玄学化,是风水先生的惯用手法,西递也莫过于此。'东水西递',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更姓后裔胡士良决定在此建村的依据。然而,胡老先生并未想到,历经九百余年的西递虽也出过一些上至二品的朝官和富甲一方的商贾,但真正为世人瞩目的却在近千年后的今天,这座由黑白二色构成的墟落被写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里。也就是说全世界都将知道,偌大的中国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一座微缩的古城,一段凝固的历史就这样赤裸裸地摆放在你的面前,宅宅相依,屋屋相连,参差相交错落有致。小巷狭长而曲折地牵引着游人的脚步,激发着人们关于岁月的想象。走在这样的村庄中里就如同漫步于迷宫般的史书中。只要你潜心俯耳,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扇门,每一方厅堂,每一堵墙,都会发出一种声音,一种由远及近的声响,仿佛你一抬头便会撞见一个从屏风后面闪出的姨太太来。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长辈,尊重长者;悌即敬爱兄长,弟兄和睦。上联讲它是传家的根本。诗书,即传统文化典籍。经世,即治国齐家平天下。下联讲的是:诗书等文化典籍,其中的治国齐家平天下道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正是通过书本代代相传,长久不息。综合上下联,启迪我们,要想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作为之人,就必须习礼仪,讲孝悌,重知识,多读书。


朱熹所书,西递'敬爱堂'中的'孝'字

它充分发挥中国象形文字的特色!


宏村的任何一条小巷,都能成为完整的国画素材。




巷子里的灯笼🏮把宏村的夜色装扮的更加美丽。


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分布在徽州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上百座古祠堂,是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祠堂与民居、牌坊并称'徽州三绝',这里的每一座祠堂都是当时徽州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徽州历史的浓缩。



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这两方面本文就不作祥述)。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可以说在当时徽商资本和官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便就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然在宗族下的祠堂则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在乡土社会中宗教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需求又总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人们信仰的依托,因此祠堂、庙宇是人们趋吉避凶可信赖的保护点。



月沼北畔正中'乐叙堂'祠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总祠,也是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所建。 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


西递的春天,绽放在白墙黛瓦,小巷,湖边和广袤田野间。


咖啡小屋,环境优美,屋内放出的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袅袅穿出,饮一杯咖啡,让人卸去旅行的疲劳。



西递各种代表地方的仿古工艺品,全靠你的眼力劲儿去挑选,或许不经意间,也会捡漏。



醉爱西递,名副其实❤️


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这个店名是屯溪方言,意思是我不知道,很有趣吧,店里也比较文艺范,女生应该会比较喜欢的,小玩意儿很多。有很多明信片,还有其他的黄山的纪念...,你猜对了吗?


悬挂在门头上当地传统的手工服饰,是中国古人女子穿着的一个缩影。


也许夜晚会更好些。一轮明月斜过来,剥蚀的墙壁上反射着古典而沉重的光晕,高高的马头墙投下巨大的暗影,昏黄的灯光把老宅拉得深长。村庄在明清的夜风里沉寂着,偶尔有犬吠和啼哭声,远远地传出之后复归宁静。恪守这样一种平静的生态,使这里的人们把一座明清时代的小镇完整地带进了二十一世纪。


然而这时,我听见幽长的巷道里传来'吱呀'一声门响,一个女子楚楚动人地从一座身材里走出来,时间让我们无法辨别她衣服的颜色,但挂在她玉白面颊上的那两颗泪珠却清晰可见,月光下晶莹冰洁。她的年似乎不大,被月光剪裁的身段,却显得十分成熟。又一声长长地门响,她的身影消逝在长巷尽头。而她那模糊的面庞却始终在我们眼前漂浮不散。这就是后来名噪天下的一代名妓赛金花。



腾腾热气从老宅子里缓缓流出,仿佛仙境一般。


西递的小院非常别致且又有情调。


宰相食府,好大气的名字。


这块双面石雕,上刻梅兰竹菊,书琴棋画,反应房子主人的修养和爱好,文革期间,有位美国友人出价十万美金都没能如愿。


徽州的酒,多以糯米酿制的米酒,口味醇和,清甜爽口


腌制品是徽州特色,是古徽州百姓储存食物的智慧体现。在西递,腌制的猪头和火腿特别多,价格大约在50元每斤,不算便宜,尽管如此,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


黄山市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1],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出的徽商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被称为'宋城'。


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撤犁阳县入海宁县(即休宁县),屯溪即为休宁县首镇。

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四所47间房,史称'八家栈'。

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时,屯溪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老翼农药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设号创办。

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抽东延伸,形成老街。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繁荣的市场了。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0),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

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统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骤增,经济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老街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整个街巷。老街两侧有武兴趣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巷、还淳巷、永新巷、风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枫树巷、青春巷共18条巷弄,它们和上、中、下三条马路把老街和山水相沟通,呈鱼骨式结构形态。[2]屯溪老街,依山顺水,就地势自然形成,街道走向略显弯曲。街道狭窄,街上的路面为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老街境内宽窄不一的巷弄,纵横交错,构成鱼骨架状,交通十分方便。老街的店铺多为几进,狭窄幽深,但是内有天井采光。


老街里面商铺林立,各种商品品种多,都代表徽州传统和特色。


特别是老街两侧店铺门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不少出自王朝闻、启功、沈鹏、亚明、唐云、林散之、黄苗子、费新我等书坛魁星之手,还有省内名家和地方书法精英的墨迹。'三百砚斋'拥有吴作人、沈鹏、罗工柳、刘炳森四位大师题写的匾额,可谓匠心独具,体现了徽商讲求仁德的'儒商'经营理念。


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号称'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整条街都是具有鲜明徽派特色的建筑,白粉墻,小青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墻...


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沿街共有280家店铺,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前店后坊形制建筑体量有10多万平方米。老街的建筑群继承徽州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建筑体量大小相间,色彩淡雅、古朴。老街的建筑,历史上虽然几经兵火,屡有重建,但是风貌没有改变,仍然保留原来的结构和款式,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古色古香。老街的店面多为单开间,一般两层,少数三层,店铺之间均有马头墙封护相隔,屋面盖小青瓦。底层门面,采用木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全部展示,便于营业。老街建筑物全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实砌扁砖到顶。在挑檐、挑枋下,通常装有鹅颈轩,既起支撑、牢固作用,又起装饰效果。楼上,临街装木栏与裙板,并安置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老街的建筑平面,有沿街敞开式,也有内天井式,建筑结构有二进二厢,三进三厢,注重进深,所谓'前面通街、后面通河'往往是大店铺的格局。这种入内深邃、连续几进的房屋结构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或楼下店楼上居的经营、生活方式。老街古朴的徽派建筑艺术、优雅的文化氛围、浓郁的商业气息,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综合效应。



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

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


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1]。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炭质等,粒度0.001~0.005mm,比重2.81~2.94,主要砚锋为片状砚锋。歙砚石的花纹结构十分突出,分为鱼子纹、罗纹、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类型。由于其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台的工艺风格和特点。


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藤编,草编工艺品十分繁多。


徽菜起源于徽州府城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徽菜在绩溪继续进一步发展。安徽省绩溪县被授予中国徽菜之乡称号,每年均举办国际徽菜饮食文化节。


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徽州风味',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现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组成),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味道,由于明清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根据2009年出版的中国徽菜标准,正式确定徽菜为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菜、皖北菜五大风味,沿江菜、沿淮菜、皖南菜的总称。代表菜品:徽州毛豆腐、红烧臭鳜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等。


梦萦徽州,我还会再来的......

 

一 2018.3.11于合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