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最凄凉的一首诗,郭沫若读后却说他是残酷的财主!

 风干了忧伤hmsh 2018-03-18

晚年的杜甫为了躲避战乱,弃官入川,虽然生活过得清苦,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在朋友的相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八方多难,长夜漫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读完让人鼻子一酸,眼眶湿润。杜甫确实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面临如此苦境,他还能为别人着想,为天下贫穷的读书人呼喊,可见,杜甫心中饱含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但是,这种推己及人、胸怀天下的境界,却被大文豪郭沫若所抹黑!

1971年,郭沫若出了一本学术著作,叫《李白与杜甫》。在这本书中,郭沫若将李白捧上了天。为了衬托,还顺手将自古以来就与李白并驾齐驱的另一个唐代大诗人杜甫狠狠地踩在了地上,好让李白在整个群星灿烂的唐代一枝独秀。

那么,在这本书中,郭沫若是如何批判杜甫的呢?

比如对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郭沫若就怀着满腔仇恨分析,这首诗是大地主欺压剥削的贫下中农的真实写照。诗的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郭老分析说:屋顶的茅草有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只有地主资产阶级才能住到这样的房子。

诗接着写秋风破茅的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归来倚仗自叹息。”郭老又分析说:这里充分体现了杜甫这个大地主的残酷和狠毒,他屋上有三重茅,贫农屋上只有一面茅,他屋上的茅草被风吹走了,贫农的儿子捡了一点,他就穷追不舍,居然追到竹林间。没有追回来,他还倚杖叹息。

又比如,对杜甫的《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久客应吾道,相随独尔来。熟知江路近,频为草堂回。鹞鸭宜常数,柴荆莫浪开。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郭老指出诗的后四句,赤裸裸的是一种地主心理。杜甫既然孜孜不倦地数鹦鸭而关柴门,说明他财产不少,并且怕被贫农偷掉。也因此证明了杜甫是地主一一贫农哪有什么鹅鸭?

大家也许很奇怪,郭沫若为何要在《李白与杜甫》这书中颂扬李白,抹黑杜甫?

其实很简单,郭沫若写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因为开国领袖喜欢李白,所以,他就写了这本书夸李白,贬杜甫,以此证明领袖的伟大英明和眼光卓越。

在郭沫若的一生中,像这种奇葩言论不胜枚举。我认为在历史洪流中,如果你不敢成为为真理辩护的勇士,至少选择沉默,而不是抹煞善良,推波助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