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嗜肉如命的苏东坡为何不吃狗肉?

 风干了忧伤hmsh 2018-03-18

狗,历来被视为人类的朋友,是忠义的代表。

狗见证着普通百姓的田园牧歌、达官贵人的锦衣玉食,也见证着普通人和天才的生活。

所以,在历史长河中,也见证了苏轼的坎坷人生。

在苏轼的人生里,有着几只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狗,这些狗通过名垂千古的古诗词也被我们所熟知。

1075年,38岁的苏轼带着一只狗一只鹰出门打猎。这时候的他自称老夫,却比谁都像个少年。

一激动,给大家留下了一篇中学生必背课文:《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左牵黄”的这只阿黄,应该就是一只黄色皮毛的猎犬。

之后在杭州,与朋友依依惜别,他“遣黄耳,随君去”,让爱犬负载浓情厚谊,温暖寒梦慰离愁。

不得不说,苏东坡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多次被贬。在一次赴职的路途中,他甚至还痛失了爱子,最后在62岁高龄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海南。

而正是在海南,苏东坡遇见了自己的爱犬“乌嘴。”

苏东坡对它关怀备至,给它吃饱喝足,养得十分肥壮,保护它免除烹煮之祸。

对它的恪尽职守加以表扬,对它的缺点宽怀大度,对它因主人北返而显得异常高兴的行为加以称赞,所以他为爱犬写了一首标题长长长长的诗:

《予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

只看标题,就是满满的宠溺。

他晚年戏作的这首咏狗诗,全文共二十句,一条能泅水渡河,忠心能干,既调皮贪玩又懂事忠诚令苏轼牵肠挂肚的萌犬形象跃然纸上。

你能想象,一脸得意的苏轼慈爱地看着爱犬享受着旁人惊叹的模样吗?

但乌嘴喜欢偷肉吃:“盗肉亦小疵,鞭箠当贳汝。”但这抵挡不了这条忠犬在孤岛上和苏轼一起酿造人生美酒醉凡尘。

最后苏轼还感慨了一句:“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

相传黄耳是晋人陆机的一条狗,曾翻山越岭,跋涉千里之遥,往返为陆机传递家书。

可见苏轼也是希望用这条狗寄托他的家国情怀。

据悉最后苏轼暮年北归时,这条名叫乌嘴的土狗与家庭队伍也一同渡海。

晚年遇上这样的一条狗,不得不说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安慰。

其实,在历史上,不仅苏轼诗中可见狗的影子,在《诗经》中也有“无感我悦兮,无使尨也吠”的诗句。

唐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更是如今名句“白云苍狗”的原形。

狗还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却听山犬吠柴荆”“隔墙犹吠折花人”等美丽田园风光的妙音,富有诗情画意。

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意象中,狗绝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那么历史上还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解读?

从文学到俗语,狗的地位又为何越来越低?

清《聊斋志异》图册之三生(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