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手太阴肺经)

 1587hujili 2018-03-19

肺手太阴之脉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之端。”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拟补。

中府
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为肺藏之募穴。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古时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 【特定穴】

    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 【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取穴法】

    第1步:正立或正坐位,双手叉腰;
    第2步:在锁骨外侧下缘的三角窝处即是云门穴;
    第3步:从此窝正中垂直向下量1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②肩背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②《马氏温灸法》:治肺结核等各种肺病,亦用于下肢水肿。

云门
云,犹气也。肺经之气,由内府输出。循行经络,分布于表。本穴犹气化飞升之门也。在治疗上通经行气之功居多。凡属气郁之症,取本穴可以舒之。即使阴滞之气,化云行空,畅达于阳,故名“云门”。治症略同中府。但云门主外、主开,中府主内,主阖也。
按云之为意,远也,多也。“太山之云,不祟朝而满天下”。盖誉之飞升流布,速且广也。《针灸大成》禁针,误刺生晕,以其升散太过也。但治壮人之郁则宜,若老人患郁,针此反伤正气,宜取丰隆引气降下,解郁而气不耗损。

  • 【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 【取穴法】

    第1步:正立或正坐位,双手叉腰;
    第2步:在锁骨外侧下缘可见一三角形凹陷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局部软组织疾患等。配肺俞主治咳嗽、气喘;配中府、期门等主治胸肋痛。

天府
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也,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庭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揆此诸症,俱为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称臂曰“天”,无乃牵强?盖人身四肢,犹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则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处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 【取穴法】

    坐位,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鼻衄;②瘿气;③上臂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配肩髃、曲泽治疗上臂疼痛;配合谷主治鼻衄;配臑会、气舍等主治瘿气。

夹白
穴在上膊,臑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故名“夹白”。以穴位在处得名也。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

  •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 【取穴法】

    两手合掌向前伸直,夹住乳房,此时乳头所对的手臂内侧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②干呕;③上臂痛;④心动过速。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配间使、内关等主治正中神经痛。

尺泽
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诊家谓“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一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须兼取曲泽,犹旋泻水流通于湖泽,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本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泽也。因名“尺泽”。

  • 【特定穴】

    合穴

  •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 【取穴法】

    第1步:手掌向上,肘部稍微弯曲;
    第2步:用一手示指沿肘横纹从外(桡)侧向内(尺)侧触摸,在肘弯正中可摸到一条粗大的筋腱(肱二头肌腱);
    第3步:这条大筋的外(桡)侧凹陷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④小便失禁。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1-3壮。

  • 【经验应用】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中暑、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列缺、肺俞等主治咳嗽、气喘;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配合谷等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配委中主治急性吐泻、中暑等。

孔最
孔,通也,甚也,又间隙也。最,甚也,聚也。本穴为本经之郄。郄即大孔窍也。考肺手太阴之气,出于中府,化云行天(云门、天府)降为雨露(尺泽)。在在孔窍,以通以达,犹天空大气,周遍寰宇也。又本穴为本经之郄,其功用最能开瘀通窍,为治孔窍病,最得用之穴位。其所治症多为身热痛,汗不出,头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属有关于窍,而有取于通者,二字连用,即通窍之极也,故名“孔最”。

  • 【特定穴】

    郄穴

  •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 【取穴法】

    伸臂侧掌。先确定尺泽(参见“尺泽”)与太渊(参见“太渊”)的位置。从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处向上量1横指,桡骨内侧缘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炎、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等。配肺俞、风门主治咳嗽、气喘;配少商主治咽喉肿痛。《针灸资生经》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3壮,即汗出。

列缺
古称雷电之神为列缺。雷电在大气中有通上彻下之能。人或巅顶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犹霹雳行空阴霾消散,而天朗气清矣。故喻本穴为雷电之神,而名以“列缺”。于《易经》,在卦为大壮,刚以明也;为无妄,天下雷行,性命正也,皆用阳刚以制阴柔之象也。

《针灸大成◎席宏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今以列缺名义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犹天之太空也。最喜清明凉爽。倘或温热之雾气弥漫,而仅取渊、溪、池、泽之穴以泻之,何能有济?若得霹雳惊天,则雨过天晴,云收雾敛,而沟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后,宜复取太渊,以疏泻之也。三复此理,则知杂病法歌,太渊与列缺并用。后溪与列缺并用,等等法诀,即此意也。

愿同道研究穴名,则能运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义,愈以明矣。

本穴为手太阴之络,为与手阳明经相互沟通之捷经。致本经之气,得过阳明而上达头脑。此下各穴,乃本经梢末之余气耳。在诊断上观察,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而感觉手足灼热。若阳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阴经之气偏盛,而成觉手足清冷。若二经之气俱不足,则厥逆矣。其他各经之阴阳构通,亦同此理。倘遇此等证候,可于主客原络诸穴调停处理之。

  • 【特定穴】

    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取穴法】

    第1步:两虎口相交;
    第2步: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掌心向前,手腕外侧突起的骨头)上;
    第3步:在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触摸时可感有一裂隙,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颈椎病,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神经性头痛、落枕、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风池、风门等主治感冒、咳嗽、头痛等;配合谷、外关主治项强等;配照海主治咽喉疼痛。《针灸资生经》:”若患偏风灸至百,若患腕劳灸七七。

经渠
本穴善能泻热开瘀,犹浚源疏流也。其所治症为胸胀、暴痹、喘咳、气逆、胸背痛、喉痹、掌中热、郁热、汗不出等症。总以开瘀泻热为主,犹分洪流为多渠也。故名“经渠”。虽曰脉会太渊,本穴有同用焉。

  • 【特定穴】

    经穴

  •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 【取穴法】

    伸臂侧掌。从腕横纹上1横指桡骨茎突的高点向内侧推至骨边处,可感觉其与桡动脉之间有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手腕痛,桡神经痛或麻痹;③膈肌痉挛,食管痉挛。

  • 【艾灸参数】

    《针灸资生经》云:禁灸,灸伤人神。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配丘墟等主治咳嗽、胸背痛。

太渊

本穴为脉之大会,通达十二经络,犹水流之交汇也,故名“太渊”。太,大也;渊,深也,会经渠之总汇而得名也。

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总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渊玉浆,甘如饴”。原注:“太清之渊随时凉”。即以本穴功在清凉,故名之为“太清之渊”,简称“太渊”。

  • 【特定穴】

    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 【取穴法】

    坐位伸臂侧掌。在腕横纹桡侧轻触桡动脉,从感觉到搏动处稍往桡侧移动,至凹陷处即为本穴。本穴正对经渠上方。

  • 【主治病症】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无脉证;③腕臂痛,膈肌痉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1-3壮。

  •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无脉症、肋间神经痛等。配列缺、肺俞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尤其是肺虚所致者;配内关、三阴交主治无脉症。
    ②《马氏温灸法》:目翳,白睛充血。

鱼际
穴在手拇指本节后,掌内侧丰肉际,形如鱼腹,古称此处为鱼。《灵枢◎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为“鱼际”。张隐菴谓“有如鱼腹,因以名之”。盖谓鱼处之边际也。

  • 【特定穴】

    荥穴

  • 【定位】

    在第一掌指关节后,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 【取穴法】

    第1步:仰掌;
    第2步:在第1掌指关节后,第1掌骨中点,掌后白肉隆起(大鱼际肌)的边缘(赤白肉际),按压有酸胀处,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②咳嗽,咯血;③小儿疳积;④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手指肿痛。

  •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3-5分钟;
    艾炷灸时间:1-3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配合谷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发作期;艾灸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少商
肺属金。金,在音为商,于时为秋。本穴为手太阴之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功能通瘀解热,以其具金气肃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商”即五音之商音。商之气令虽属肃杀,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为“少商”。

本经之气,由列缺传入手阳明之经,循经向上进行,连接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前言手太阴之气,既由列缺通过阳明,循经上行,其余气贯入拇指则可,而曰传入阳经以商阳为行气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飞越也。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过阳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顺其贯力之势,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并阳明之气,随而上行也。其他各经之阴阳交接,均同此理。

  • 【特定穴】

    井穴

  •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 【取穴法】

    坐位,伸指俯掌。沿手指指抓甲底部与外(桡)侧缘引线(即掌背交界线,或称赤白肉际处)的交点处,距指甲角0.1寸,即为本穴。

  • 【主治病症】

    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③癫狂。

  •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5-10分钟;麦粒灸:1-3壮。

  •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针灸资生经》云:“以三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