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张大千一副《水月观音》在嘉德拍了1.012亿,创下了他人物画的最高价。 这幅《水月观音》是市场仅见的工笔重彩勾金水月观音。 张大千 (1943年)作《水月观音》 成交价:101,200,000 RMB 嘉德中国书画部负责人郭彤说:“无论用什么语言也不足以赞美其与原作交相辉映的华丽再现。” 而说起这幅画,就不得不提张大千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情缘”,可以说,是莫高窟壁画,成就了这幅作品。 1941年到1943年间,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进行了32个月的临摹,共完成壁画临摹作品共276幅。 敦煌归来后,他的绘画艺术全面升华至臻化境。之后的十余年里,张大千画了不少人物精品,其中最为突出者为菩萨造像作品。 张大千白描仕女图 1941年3月,张大千带着妻、子和一些学生,长途跋涉,初到敦煌莫高窟。 从后来的资料可以看出,张大千是完全是莫高窟震撼到了。 据说,刚到莫高窟,张大千二话不说就提着灯入了洞。这里的每一个洞窟的所有墙壁,从头到脚,都是五彩缤纷的各种壁画。就连连接洞口的甬道的墙壁上,也精细地画满了壁画,张大千一阵眩晕,心想,这简直是一座金碧辉煌、玲珑满目的艺术宫殿啊! 张大千在敦煌描摹壁画 然后,他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开始临摹! 莫高窟壁画上的人物,高低、大小、尺寸都不同,高的高至天花板,低的离地二尺。张大千为了完整地再现壁画作品,他要求自己和随行人员严格按照壁画的大小来临摹。所以大家开始,蹲着画、架着梯子画、仰卧着画、还有悬空着画的。 甘肃榆林窟外景,1943年,罗寄梅摄。图中左侧桥上站立者为张大千 张大千在对待艺术这件事上,还是很较真的。他说:“临摹壁画的原则是要一点不差地地描绘,绝对不能参渗入自己的思想,这是我一再告知门生们的工作信条。……临摹的每幅壁画,我都要题记色彩尺寸,全部求真。” 这样一来,他也是体会到了古人在洞中绘画的不易。由于光线不够,绘制的困难是可以想象,莫高窟的天花板往往几丈高,要画屋顶,必须要躺着才能够画,但古人的画虽然是躺着在天花板顶上画的,也沒有一处是软的。除此之外,靠近地面的地方,例如离地只有二尺高的地方,要画一尺或八寸的人物,画的还需要有一个大故事,这比仰天画还要难。 张大千 飞天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182cm×94cm 张大千到敦煌后,感觉到,敦煌莫高窟,是一座被埋在大漠之中的艺术宝窟,然后,他请人搬走洞窟周围的积沙乱石,清理出洞窟309个,并且对莫高窟中许多有价值的壁画进行了临摹复原。 这本应该是件高兴事,但后来却传出了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打掉壁画的消息。之后,张大千究竟有没有破坏敦煌壁画的争议,再没停歇过,众说纷纭。 在敦煌期间,张大千临摹壁画的方式遭到了同界学者的指责。 临摹壁画时,张大千发现洞窟里的壁画竟有好几层,要想看里层精美的画作必须把外层剥落。窦景椿在回忆里提到一个细节:随行人员为了让同行人看得更清楚,便拉开剥落的外壁,由于用力过猛外壁被撕碎脱落。虽有记载表明,这浮面的一层是张大千与于右任商量后,命士兵打掉的,但张大千多年还是背负着“毁坏壁画,盗窃文物”的罪名。 张大千一行在敦煌合影 对于有没有剥开外层的壁画,张大千自己没有出面做出解释,反而是他的朋友都为他辩护。 谢稚柳说:“要是你当时在敦煌,你也会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层已经剥落,无貌可辨,又肯定内里还有壁画,为什么不把外层去掉来揭发内里的菁华呢?”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期间,西南联大教授向达去敦煌千佛洞视察,结识张大千。 向达见张大千终日在石室内临摹壁画,壁画有单层,有数层;其中数层者,由历代加绘积累而成。向达亲眼看到张大千让自己儿子和画工用了三天时间,剥去外层,颇还旧观。张大千还开心地在壁上题词:蜀都张髯大千。 以上内容出自傅斯年、李济二人给于右任的书信中,他们请求于右任能以多年好友的身份制止张大千。 向达则继续给多方写信,呼吁社会各界阻止张大千这种破坏性临摹的行为,在给曾昭燏的信中说:“临画本是佳事,无可非议,而此辈对于壁画,任意勾勒,以便描摹,梯桌画架,即搁壁上,是否损及画面,毫不怜惜。并即以洞窟作为家人卧室,镇日上锁,观者裹足。而最令人愤恨者,为任意剥离壁画一举。千佛洞各窟,往往有为北魏隋唐原开、经五代宋元人重修者。画面偶尔剥落破损,原来面目,暴露一二。张氏酷嗜北魏隋唐,遂大刀阔斧,将上层砍去,而后人重修时,十九将原画划破,以使灰泥易于粘着。故上层砍去后,所得者仍不过残山剩水,有时并此残山剩水而亦无之者。” 1959年于右任(前排左)、张大千(前排中)、张群(前排右)合影 向达的大声疾呼,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事情于1942年底曝光,张大千至1943年11月才离开敦煌。 1943年4月,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致电敦煌县县长陈儒学,请他转告张君大千不要污损壁画,以免误会。与此同时,张大千被聘为“敦煌艺术研究院”筹委会委员。 同年11月,张大千才带着自己的团队离开敦煌。从现有材料来看,张大千及其团队,对敦煌壁画的破坏,至少自1941年底延续至1943年初,至于破坏总量如何,因向达当年的统计资料散佚,今日已难详细考证。 如果说对莫高窟部分壁画的毁坏是张大千的过,那么对莫高窟的推广就是他的功 1943年,张大千用20余头骆驼载着临摹的276幅壁画,回到四川,完成20万字的学术著作《敦煌石室记》,并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所临摹的敦煌壁画,轰动一时。 陈寅恪评价他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在他的呼吁和于右任倡议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1943年成立。 张大千明白,莫高窟的壁画是人间稀罕的艺术精品,所以,他用尽毕生所学完成了一篇《关于敦煌壁画》的论文。 他也是第一位,把敦煌艺术大规模介绍给世人的画家。 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隋 文殊问疾》(部分) 张大千 《白衣观音》 张大千从莫高窟壁画上的学习中增进了他对隋唐衣冠文物、乐器歌舞等內容的了解,充实了他在历史方面的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技法获得极大的提升。 这种影响最显著地表现在了张大千从敦煌之后的人物画上。 张大千所绘仕女图 他也一直在说,敦煌壁画是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代表了北魏到元代,一千多年的美术、佛教艺术史,是人类文化的奇迹。 但历史就是很有戏剧性,张大千在敦煌的功过,也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争议之一。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