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雅竹》,张大千《仕女图》

 来来永胜 2018-03-19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燮一生画竹最多,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常言道“竹毁节存”,板桥虽死,其“竹魂”犹在,郑板桥画出了竹的人格,又是竹成就了郑板桥的声名。除了竹之外,兰与石也是板桥先生心头所好,偶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的书法定位,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备受争议性。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而启功先生则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

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因此近年在拍卖行上,郑氏作品屡有有高价表现。

文中此《雅竹图》中,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竹竿挺拔清秀,竹叶高低错落,浓笔淡墨相见,一气呵成,几乎没有断点,一枝一叶都惟妙惟肖,给人一种高洁清爽的感觉。郑板桥画以有题而名贵,题亦以有画而妙趣横生。文中此图中,字画各半,字潇洒自然,如“乱石铺街”但又暗含“规矩”,显灵动跳跃之感,与竹之静相辅相成,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张大千,生于1899年,四川内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上海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张大千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中影响巨大,是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而仕女画是张大千绘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他笔下的仕女既有古代仕女画的遗风,又有着时代气息,姿态风韵、颇有个性。

著名画于非闇曾评:“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为画道人赞赏,谓能大胆别创新意”。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大千善于绘画美人,也懂得欣赏美人,在他的笔下既有优雅的少妇,风华绝代的仙女,也有受了惊吓的贵妃,各种类型、各种情绪美人的风情都被他刻画得细致入微。

有别于傅抱石所绘仕女的潇洒入神,风格高古;齐白石仕女的神态生动;林风眠仕女的色彩浓丽,张大千的仕女可谓清丽秀雅、别有风姿。因为他眼中的美人标准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

张大千的人物画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进入全盛高峰期,文中此幅《芭蕉仕女图》即为当时所作。经历过敦煌壁画的熏陶与临摹,他的人物画功力大有增进,风格亦脱于从前,更加华丽,也更加细致,诸如此作的仕女,无论从造型还是服饰,俱十分考究、写实,线条柔韧细劲,色彩搭配巧妙,于冲突中取得和谐,蕉叶的画法极富装饰性,与仕女相映成趣。

文中此幅《仕女图》中的仕女:气质华贵,超然脱俗,柳眉细眼,体态婀娜,古代美女那种含蓄内敛,含情脉脉,高雅华丽,神态自若的形象,在画家笔下刻画得如此生动传神,不亏为大师手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