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於畫作中再識鄭亞林

 江山鹏翔 2018-03-19

文/王金石 圖/鄭亞林 編輯/朱少安

当今中国画坛,可谓是人才辈出,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有人坚守着传统,沉溺在古人的海洋里,一味遵循着闭门造车的艺术理念,决不越雷池一步。

有人迷恋于西方的抽象主义色彩,大刀阔斧实施于中国画的一味创新,抛弃传统于不顾。

更有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中国画意境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子,他们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原理,从真正意义上对中国画发展的前景和所必需的条件进行了更加深层的刨析。

得出了创新性发展是生存和继续的艺术观,我所认识的画家郑亚林当属后者之一。

与其说认识郑先生,倒不如说认识他的国画,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在《美术大观》杂志的来稿选登栏目上,尽管那时没有他的个人专版,但作品依然看好,颗粒依稀透明的串串葡萄、趴在藤上的三只螳螂,秋趣甚浓,视觉冲击力很强。

简练的构图、淡雅的色彩、以及凝重、厚实的笔墨,抑扬顿挫、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无时不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陆续在众多的其他刊物上看到他的作品,无论从画的哪一方面说,与众不同之处实在太多,也许这也就是郑先生被引人注目的原因所在。

就是这段偶然的纸上邂逅,注定了我们这两个忘年交以后的翰墨情缘。真正见到郑先生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他来了上海,我约了几个书画界知名朋友,在卢湾区的闲居斋同他相见,现场作画,互作留念,感觉蛮好。

郑先生不愧为画坛高手,寥寥数笔,作品已是顷刻而就。他把北国绘画的强悍、沧劲之风与南国的纤秀、婉丽之势创造性的结合在了一起。

他作画时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稳中见笔,笔笔见力。举止言谈间,可见山东人所具有的秉性刚直。他棱角分明,为人低调,从不个性张扬。

装束打扮更是出乎我的预料,在他身上你几乎找不出似乎有和艺术相关的东西,更别说什么艺术家。

到让人觉得更象是一位文人,谈话间,他不时会流露出一位深知所具有的敏锐与健谈。郑先生毕业于中国最高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

受教于朱颖人、叶尚青、等绘画名家、名教授,深得中国传统绘画之艺术真谛。毕业后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及绘画创作。

主攻写意花鸟画。郑先生为人正直、谦逊,在绘画上锐意进取,兢兢业业、自强不息,或许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成就了他的国画艺术。

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他生于书画世家,深受父母影响,父亲能写绘画,母亲又在板桥体书法上有所建树,在当时很有名气,他从小耳染目濡,深受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着传统功力和现代创新的有机结合。对名家、名作多有涉猎,擅长中国画写意花鸟,临百家之风,积一家之貌,对清代虚谷画风推崇备至,情有独钟。

这也许就是画家大彻大悟的灵性与审美的结合,是心境与表现的最终归宿。

他本着刚柔相济,虚中求实的原则,立足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注重画面全局构图和墨韵气势,强调对物象的感知和理解则是郑先生的又一绘画特点。

在不同物像的结合上,他更能出奇制胜,把画面经营得有滋有味,发人深省。他的绘画用线是霸气的,强悍、稚拙、而富有节凑,不容有半点的含糊和勉强。

他在阐述用墨、用色的关系时,“随类赋彩”的见解又是如此的独到、新颖。在绘画中真正做到了:艳而不俗,丽而不昭。

从自然中走来,融艺术中而去,这就是郑先生的绘画理念。也是他从艺的目的。

他心宽手纤,多才多艺,并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画面之上,往往画意、诗情并重,朴素之中见华丽,雅俗之余促共赏。

相得益彰、别有情致。近来,郑先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版了他个人的国画专集多部,所选作品都称得上一流之作,深受众人青睐。

慕名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作品远销海内外,知名度也不断在画展、笔会、以及各种书画活动中提升。

郑亚林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美术学中国画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 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香港书画院高级画家,数家刊物、媒体特约美术编辑,长期从事美术学科教学、绘画理论及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多篇美术教学论文和个人作品专版发表于 《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报》《中国美术》《中国艺术》《中国书画报》《美术界》《江苏画刊》《中国书报》《中国艺术教育》、《美术大观》、《中国美术教育》、《书画艺术》等全国各大美术报刊、杂志。并相继在昆明、南宁、贵阳、武昌、上海等地举办画展,个人书画创作业绩被多家电视台、出版媒体、及各大知名网站报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