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S中医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在问: 我可是中医科班出身,S中医脉法和用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么神奇么?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学号脉了,现如今还是指下难明,S中医真的能解开我的疑惑么? 感觉中医诊脉特别复杂特别难,我没有中医基础也能学么? …… 简单的说,如果把中医的脉法比作魔方,传统中医脉法就是22阶魔方,史上最难、没有之一,再加上以经方为主的用药方式,则难上加难,只有一小撮人能够完完全全驾驭;S中医脉法则可看做是5阶魔方,有那么一丢丢小难度,但只要脉诊结果准确,凭脉用药就完全有章可循,是大多数人通过训练和努力都可以掌握的。 今天,我们就来大致梳理一下这两种脉法“魔方”的难度及其形成原因,以便大家对此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传统中医脉法的形成 《灸法图》,出土于敦煌 为了破解“魔方”,还需先来理一理它的发展历史。 脉诊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经络营卫气血的认知上的,而古人对经络的探索与运用最早始于砭,粗钝的针砭主要是用作溃脓、放血。后来,毫针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人们确信在“脉管”的外面还存在着“气与穴”。将一根纤细的毫针刺进穴位,无需触碰血管,却能立竿见影的发挥出:调整能量平衡,恢复生理功能的作用,这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深深地触动着医家的灵感。于是随着对经络由点、线、面、体、环的系统认识,一个时空连续,内应身心、外通天地,使机体能量过程(气) 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信息通道——经络系统诞生了。这是传统中医对生命科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经络就是西方医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探索仍未能破译的人体自组织、自适应的稳态控制机制的载体。 经气运行虽然隐而不显,但却可以通过脉诊来窥察它的盈虚顺逆, 因而古人认为脉诊和经络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功用上同等重要。 再来看脉诊,早期的脉诊方式并非“独取寸口”,而是遍诊法,如三部九候、十二经诊法等。从《难经》提出寸口脉法与命门学说,后经扁鹊、仓公、华佗、仲景等医家实践丰富,至王叔和《脉经》时期寸口脉法完善并完全成为中医界公认的主导脉法。寸口脉法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全息观以及命门经络学说基础上的生命科学成果,是中医经典诊断学的里程碑。至此传统中医脉法魔方已经基本形成,经过后世历代医家的实践推广,流传至今。 传统中医脉法的当今主流——二十八脉
其实《内经》中列出的脉名很多,如浮、沉,大、小,滑、涩、虚、实,缓、急等等,东汉·张仲景著述中所论脉象达六十种之多,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此后便多沿用二十八脉,亦是当今传统中医主要脉法依据,但纵观二十八脉,依然存在几个问题1、缺乏宏观基础单因脉的分类,如脉位~脉势~脉体的完整结构与单因脉分类。2、对基础单因脉缺乏准确定义与定量分析标准,如寒热~虚实~郁瘀~水湿痰。3、缺乏单因脉象与单药单穴之间直接的对应关系,容易造成用药的繁杂与重复。 脉法的魔方为何难,为何易 传统脉法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为依据,甚至以复杂的症状对应为依据,真正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尤其单凭脉诊很难系统精确的完成辩证用药。学者往往会陷入模棱两可、举棋不定的纠结状态。故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说,更有“舍脉从症”之虑!自古学中医者多,通于脉诊者少,精于脉诊者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脉诊的教学与掌握太难了。 试想:脉象、脏腑、经络、症状、分析综合都是传统中医脉法这个魔方变动的基本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后会呈现出结果的数量还是会很惊人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学习传统中医脉法时,学习的就是如何去做这庞杂的排列组合,待到治疗时,就是用这纷繁多样的排列组合结果去对应处方,对应的过程其实又是一轮排列组合,如此这般,把传统中医脉法比作22阶魔方便不为过分,学习起来怎会不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那么当今有没有学习中医脉法的高效捷径呢? 答案:有!名曰“S中医脉法”。 此脉法已经完成如下版本升级并经过四十余年临床验证: 1、建立了宏观基础脉素结构 。将其拆分为十三种单因脉。 2、每种单因脉都有精准的定义与定量分析标准。 3、建立了脉药对应诊疗体系。每种单因脉都有精准施治的单味药的对应关系。 4、建立一元辩证法,完全抛开复杂的藏象经络症状的多元辩证法,只以一元元气(即气液阴阳的虚实)为辩证依据并贯彻始终,简便高效,清晰果断,绝无模棱纠结之虑。 学者无需考虑脏腑归经、致病原因和症状几何,也无需跟成方匹配,直接根据脉象指导选出单药、再根据主次轻重定量组方。整个处理过程数分钟即可完成。如果现场服药则更为方便,一两克药粉直接冲服(省去煎煮之繁)数分钟见效。 如果把S中医脉诊比作魔方的话,仅仅十几个变动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出的结果要比传统脉法魔方排列组合结果少上多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计算。 借用S中医创始人韦刃先生的话讲:“S中医脉法建立了“病-脉-证-治”对应体系,可以随时用医者的指尖或用脉诊探头直接测量脉的体象及其动量分布,然后经过基“因”辨识和随机综合后,可作出局部和整体定性和定量析综。经微-宏透视,即可对宏观整体状态的“证”作出客观描述,从而将脉诊与“证”的诊断以及治疗方式直接对应起来”。 如此这般,怎会解不开脉之“魔方”?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S中医生命环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