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将中医和中国古代哲学紧密联系的一个基本概念。中医对“象”的把握和阐释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 取“象”的理论基础是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引 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事能毕矣” ( 《易传·系辞》 ) ,“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之不明也” ( 《内 经》 ) ,从而达到“以已知认识未知”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亦是中医理 论体系构筑的基础。中医以“取象比类”方法阐释阴阳、五行 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阴阳是将既对立又统一的事物形态、表象进行终极的类 分与抽象,形成了一种思维中的观念,概之以“阴阳”。 “象”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区分出“阴阳”属性。《黄帝内经》称之为“法阴阳”或 者“阴阳应象”。而五行亦非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而 是一种一般性表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种代表性物质来比类与 象征。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古代先贤们通过对人体 内部脏腑气血等生命活动的外部征象进行整体动态考察,同 时与自然万物变化的意象相效法,藉此推知其人体内部生命 活动状况,以及疾病病机演变规律,从而将生理活动、病理变 化与治法治则、处方配伍有机结合,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基源于古代的粗浅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篇》记载“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但更多的是前人依据“司外揣内”、“取象比类”、“以象 测藏”等方法结合导引、气功的内省过程中推导所得,并赋予其阴阳五行属性。明·张景岳指出 : “象,形象也。藏居于 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如心、肝、脾、肺、肾五脏都近似实 体,故类比其实象,拟之于地;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都呈现为空腔形体,故类比为虚象,拟之于天,取其共 象,分属阴阳。 在辨析疾病病因与诊断时,依据“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的原理,对外在临床表现之“象”的归纳分析,推断出疾病在 这一阶段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以判断其病机本质 所在。如《灵枢·本藏》指出 : “视其外应,以知内藏,则知所 病矣。”根据风性主动、数行善变的特性,与临床证候的眩晕、 抽搐等归属于“风”,这均是依据五行学说,运用取类比象思 维所得出的诊断结果。 在治则治法方面,中医常将深奥的医理用客观物“象”描 述出来,如“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增水行 舟”、“釜底抽薪”、“提壶揭盖”、“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法。宋·许叔微将脾肾形象地比作“火”与“釜”的关系 : “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 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 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中医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根据不同疾病所 处的共同病机作用下形成的共象—“证”,而不取决于病因 或症状。例如慢性腹泻、脱肛、子宫下垂这三种不同的疾病, 其症状( 象) 不尽相同,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其病机均属 “中气下陷”,归为同“证”,故补中益气汤主之。 还有阐述药物功效时,“以脏补脏,以枝达肢,以藤通 络”,“皮可利水,中空发汗,梗能理气,子可明目,介类潜阳, 虫类搜剔”等,都是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
|
|
来自: 意净nheqa1eu3m > 《民间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