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霍金的世界观应付死亡,或许比各类信仰都要强大

 邂园 2018-03-19

影片《星际穿越》里,迈克尔·凯恩饰演的老教授布兰德,时常会吟诵起英国著名诗人迪兰·托马斯的名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一派豪情油然而生。这同时也是教授看待死亡的态度,当别人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时,他反而宽慰的笑了:“我不害怕死亡,我是一个老物理学家,我害怕的是时间。”

现实永远比虚构精彩。这一段台词,几乎可以完美的套用在刚刚逝世的、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霍金身上,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或许他就是地球上那个最能参透死亡的人类。

年轻时的霍金年轻时的霍金

霍金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病人,已经经历过长久以来常人无法想象的极大苦难,还有什么可以在乎失去的呢?从1962年“渐冻症”开始发病,他有半个世纪都与轮椅为伴。打击最大的是在1985年,霍金因为进行气管造口手术,永久失去了说话能力。他后来在采访中承认,做完手术后因为绝望,尝试过闭气自杀,但因反射意识太强烈导致自杀未遂。

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是作为科学家本身的专业认知与常人的差异。毫不夸张的说,物理学家的世界观应付死亡这个事或许比各类宗教都要强大。

首先是物理学家对于“生”的解读。霍金认为地球与人类的诞生,对于浩瀚宏大的宇宙来说,并不是绝无仅有:“科学预言显示,很多不同种类的宇宙会从无到有,自然产生。我们出现在这里只是一个偶然。”

奥巴马亲自为霍金佩戴总统自由勋章奥巴马亲自为霍金佩戴总统自由勋章

其次是对于“死”的看法:“我把大脑看成是一台电脑,当它的部件出现故障时,它就会停止工作。对于坏掉的电脑来说,没有天堂和来世,这些只是那些害怕死亡的人的童话故事。”

比起晚年从科学滑向神秘主义的牛顿,彻底的无神论者霍金早就与宗教结下梁子,在2010年的《大设计》一书里,他说:“自发创造正是宇宙和人类并非凭空而来的原因。没有必要祈求上帝来使宇宙开始运转。”该书遭到大批宗教领袖和教众的强烈反对,场面颇像当年达尔文发布进化论的时候。

其实不止于霍金,他的许多同行都有类似的观点,比如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生命并不是能量,不是作用力,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一套化学反应。所谓人死如灯灭,熄灭蜡烛之后能量并没有转移到别处,只是导致燃烧的化学反应停止了而已。你死了以后同样哪里都不会去,你只是不再发生了而已。”

霍金著作霍金著作

然而,霍金的去世,并不代表你愿意把《时间简史》再从书柜底部翻出来,它仍然是“买回家最读不完的巨著”。想通过物理来看宇宙万物,进一步理解生死,不如去读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从科普读物角度,要比《时间简史》写得好的多。花2个小时,先搞清楚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宇宙粒子、黑洞、量子引力等等。“了解我们栖居世界的真相”后,就能更好的面对死亡了。

另一方面,其实信仰科学与宗教都是解决死亡恐惧的途径。但是这么多年彼此看不上,或许也是一对奇妙的好平衡。试想一个绝对客观、理性科学的科技社会,人类的感情必定会逐渐退化。好比《银翼杀手》那样科技无限向上,人性无限向下的地方终究也不是什么好去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