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踩点给分”原则 在该原则指导下,评卷老师在阅卷时有把“问答题”变成“填空题”的意味,学生只要把主干知识答出来,得分就在平均分之上。因此答卷时要去繁从简,突出主要考点,组织答案时面要宽、点要全、话要精。即答题思路要正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分析问题要多角度展开,不要在一个点上啰嗦个没完;语言要精练,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编乱造,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以提高得分率。 2.“白纸黑字”原则 即凡是试卷上写了的就有,没有写的就没有。只有凭试卷上的白纸黑字所表达的内容及所提供的信息评分,才能真正地做到公平公正。 3.“见字给分”原则 在连续多个设问答案中,为了便于操作,通常采用“独立操作,互不牵连”的原则,即前面一个设问答案的正确与否,不影响后面答案的给分;同理,如前者正确,而后者错误,也按步骤照样给分。虽然此法可能让部分人占了便宜,但并不会冤枉一些人,而且便于操作。 4.“易于辨别 修正清楚”原则 凡是辨别不清的,皆为“0”分。所以答题时,字不一定要很漂亮,但必须十分清晰。即字迹要清晰,不能过分潦草,难以辨认。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是学生在修改答案时,改动不够坚决和清楚,如由A改成B,由B又改成D,中间修改不清楚,难以辨认;其二是不排除学生有投机心理,让评卷老师去猜。另外有些学生开始答卷(题)时,没有把握,用铅笔答题,最后也没有用签字笔重新圈定,导致扫描时图像不够清晰,造成重大失分。所以考生在答任何试卷时,必须首先保证字迹工整,易于辨认。 5.“不许越线”原则 答错位置或答题超出试卷、试题各自标出的划定界线时,有些可能能找回分数,但风险太大。所以每道题都要答在各自的答题空内,不许越线作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失分。 6.“多种答案”原则 在一些开放性试题中,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合理的均得分;有错误的,根据错误的性质,参照评分参考中相应的规定评分。 规范要求1 严格审题,多途径获取信息 审题是答题的基础与前提,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在考试过程中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或过于兴奋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审题不细心、思考不全面,进而造成信息获取不全而失分。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审题的思路和方法,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按照“审图文材料→审设问→审不同设问间联系→调运知识→知识迁移”的步骤获取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为答题提供帮助。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评分细则 评卷规则 (1)标准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 其他答案:河流含沙量大或河流携带泥沙多或河口三角洲泥沙沉积或河口三角洲面积大或泥沙堆积、沉积(2分);冬春季河流水量小或处于枯水期,河床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量小,湖岸出露面积大(2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或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使表土疏松(或土质疏松)(2分)。 错误答案:只答“泥沙多”(0分);“西风从中亚、西亚携带沙尘堆积”(0分);只答“河流处于枯水期”“湖泊水量小”(0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