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仕女题画诗词植物意象的诗画关系探讨

 JwwooLIB 2018-03-19
作者: 邓永娴 

  摘 要:仕女题画诗词是题在仕女画上、以仕女画为核心,表现画面情景,传达仕女情怀的诗词。本文主要着眼于植物意象,以仕女题画诗词的植物意象为研究对象,讨论它们在仕女画与题画诗词之间的诗画关系。 

  关键词:仕女画;题画诗词;诗画关系;意象 
  中图分类号:J222 

  仕女题画诗词的意象取舍和绘画题材、女性心理、诗人词人情感和时代审美风潮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仕女题画诗词的题材,可将仕女题画诗词的意象分为植物意象、动物意象、音乐意象三类。仕女画的意象中,除仕女本身外最常出现的也就是这三种类型。而植物意象又是仕女题画诗词所有意象类型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本文选取了植物这种诗词意象,分析它们在仕女画与题画诗词之间的诗画关系。 

  题画诗词意象的特点在于,它超越一般传统诗词意象的共性,以画面为依托,具有直观性。是典型的诗画、词画结合的最佳形式,“意”与“象”被充分地统一、“诗情”与“画意”被充分地结合,体现出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从诗画关系上说,仕女画的植物意象和仕女题画诗词的植物意象具有融合性、变异性和互补性。 

  一、深相契合的相溶性 

  这是仕女画的意象与题画诗词的意象最明显直接的一个关系。诗画、词画意象具有融合性,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题画诗词在艺术上对绘画产生一个较深的审美作用。诗、词因画而生,画对诗、词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诗人题诗、词常是因观画有感而发,被画面所展现的意境所触动,产生共鸣,或描绘画面,或补充画意,或节外生枝,或托物言志等。无论哪一种,题画诗词的意象总与仕女画的意象深相契合。 

  如费丹旭的《四季仕女图・采梅图》,画中有小溪、梅枝、溪石、一位女子。左侧上题写一首七言绝句:“翠羽声中春梦残,扑襟香雪影珊珊。可知一样梅花骨,不畏东风料峭寒。”“影珊珊”三个字简洁清雅地表现出仕女的外表美。第二联写到仕女的内在美,即如梅花般拥有“不畏寒”的骨气。画面表现仕女采梅的清雅姿态,诗歌表现仕女的梅花风韵,将仕女的意象与梅花的意象融合于一体。吴启明曾评这首诗“诗句意蕴深远,从仕女的外在动态美写到她内在的气质美,用梅花的美质衬托仕女的美质,形神融合,给人以含蓄蕴藉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画家点明自己‘以景衬人’的画法,以画法为诗法,诗境与画境妙合无垠,完美地传达出自己的艺术匠心。”①高度体现出诗画意象的融合性。 

  清代画家包栋自题词《浣溪沙・题仕女图》:“仿佛烟波十四桥,柳阴深处小停桡,一声莺歇一声箫。桃叶桃根歌宛转,江花江草梦迢遥,几时同载趁归潮。”画中意象――柳、烟雾、小舟、莺等,诗人采用更为诗意的写法纳入词中,不但展现画境,更加深此副仕女图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写植物意象“江花江草”是“梦迢遥”,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意境淡淡晕开,和画面中朦朦胧胧的雾中江景画意形成极深地融合。“几时同载趁归潮”,画家竟然想要与画中的女子一同载舟于江上,一同趁着归潮时离去。到这个阶段,词人已经进入浑然忘我的状态了,好像与画中的意境融为了一体。藉着这首题画词,画中植物意象与词中植物意象、画中意境与词中意境融合的浑然天成。 

  顾春曾为好友许云林的自画小照题词一首《醉翁操・题云林〈湖月沁琴图〉》:“悠然,长天,澄渊,渺湖烟,无边……流水高山。问君此际,心共山闲水闲……明月风静秋夜寒。”这里植物意象不同于一般的花草,②而是“高山”。高山意象常给人带来超凡脱俗的清高之意,出现在这里,是因为词人捕捉到了画家想要表达的神韵――天人合一。画家自画小像于湖烟长天之中,于高山流水中,于云行月明中,并不突出自己的容貌,目的就是想要表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清高境界。所以这里的高山意象深深进入到画面的精髓和气质里,达到诗画意境相溶的艺术目的。 

  朱孝臧在《虞美人・题任颐临窗观梅图》里,根据画面梅花下笔,第一句写“黄昏笛里梅风起,蔓草罗裙地。”将画面上仕女观看的梅花当作现实中的梅花,在黄昏时候吹起了梅风,带来缕缕梅香。这里也是画面上的植物意象与诗中的植物意象相容相合,化为一体。体现出植物意象在诗画关系中的相溶性。通过在词与画之间来回不断地咀嚼,画中意象现词情,词中意象传画意的特性愈加地凸显。画的意象直接催生诗词的意象,诗词的意象虽出于画而可能更胜于画。二者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二、诗画互转的变异性 

  仕女画与题画诗词意象之间的变异性,多体现在诗意画和词意画中。题画诗词,是画上有题诗、题词,整幅画是诗词书画三者巧妙结合的完整作品。明朝汪氏曾专门辑印词意画集《诗余画谱》。其他词意画还有张渥的《琵琶仕女图》,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而画;余集的《落花人独立图》,出自晏几道的《临江仙》;王素的《梧桐仕女图》来源于李清照的《醉花阴》等等。尤其是明朝文徵明、唐寅,清朝费丹旭,改琦,几乎都有词意画。费丹旭更有词意画系列专辑――《仕女图册》,每幅仕女画上都题有“旧人词句”。甚至近代的傅抱石,也有一幅根据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一而作的《桃花仕女图轴》③。 

  此处以清代王素的《梧桐仕女图》为例,画幅右下角题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首句“愁”就为整首词的感情基调作好铺垫,也传达出画面的凄清意境。末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这副仕女画要表达的画意。词中的植物意象仅有“菊花”,但画面上不仅有秋菊,还有一大株梧桐笼罩。画中出现诗中没有的梧桐意象,因为此幅画是依据易安词而作,要表现易安词典型的风格――淡淡的忧伤。而“梧桐”恰恰是李清照词里最能见证她细腻多变的情感历程、最能体现她丰富情感内涵的植物意象。择“梧桐”意象于画中,自然增添画面多愁善感的意境。所以,画中的“梧桐”意象,凝聚了李清照词的典型情感风格,放在这副画中,更丰富了这幅画的画意,使画家想要表现的愁绪在梧桐的映衬下更为浓烈集中。“梧桐”意象的出现,看似无中生有,实为画家匠心独运的表达。这也是植物意象诗画关系变异性的艺术目的。 

  变异性所体现的词画意境互转,在《诗余画谱》中的一副词意画《深渊秋千图》④中有较好的表现。画面依据北宋释仲殊的《柳梢青》⑤的词意而作,内容丰富翔实。词中主要描绘的是春意盎然之景,如“岸草平沙、柳袅烟斜、风前香软”等。上阕和下阕都花了篇幅写江边杨柳、远处的高山以及远处行人的心理活动,这些是画面中景和远景表现的内容。但画中表现的重点却在近景――即“春在梨花”,并花了一半的画幅描绘近景。画名《深渊秋千图》也说明画家想表达的画意是词中的最后一句“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显然画家捕捉到最具春意的风光,不在岸草,不在杨柳,不在高山,而在梨花环绕下的秋千美人。梨花意象深化了仕女形象,衬托荡秋千的仕女纯洁无暇、天真浪漫。 

  还有一种仕女题画诗词的表现形式,就是仕女画面中原本没有植物意象,但诗人根据当时情感的需要,在题画诗词中另添植物意象。如明朝唐寅《王蜀宫妓图》:“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薇。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这副画原画上只有四位仕女,但题画诗中,却有“花柳”、“斗绿”等泛植物意象。第二联诗人说,宫中的花柳不知道那些妃嫔已经逝去,依然年年盛开年年争红斗绿。这里出现的“花柳”意象就是诗人根据他自己的历史感慨想象出来的,“花柳”在这里用它的年年生长年年开花来和仕女的青春有限人生易逝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题画诗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意味。 
  
       三、取长补短的互补性  

  中国画最讲究“意境”,文人喜欢在画上题诗,这样的好处是使得诗画可以互补,诗歌的衬托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不仅仅在外表上,诗和画形成一个完美的互补效果,意象在二者之间也有一个巧妙的互补关系。因为绘画擅长的是表现静态的美,只能展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截面,只能表现一瞬间的事情,属于静态艺术;而诗歌擅长表现的是流动的动作或丰富的情感,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不单表现一个断面,还可以表现连续的动作、心理活动等,属于时间艺术。诗画之间的这个差异性恰恰成就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⑥ 

  胡锡的《芭蕉仕女图》,描绘了一位身段如柳的仕女,立于一大片湖石上低头沉思,显出胡锡仕女画静娴淑丽之致。左上角有诗一首:萧萧斑竹动秋思,脉脉深情谁个知?几度欲眠眠不得,晚凉风里立多时。”这幅画,仅有仕女和植物意象芭蕉、斑竹等,植物意象只是作为衬景出现。但通过题画诗中植物意象的描写,就能对画面中仕女的内心情愫、精神面貌和斑竹意象有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萧萧斑竹惹动了仕女的秋思,使她不禁长伫于此,“脉脉深情”到“欲眠不得”,这是一种深度痴情、断肠思念。诗使画之意境传达的更缠绵悠远,也使读者对仕女的情感可以把握到位。 

  绘画只能表现一个截面,对于情感的深度挖掘所有欠缺,画上若有题诗便可丰富画面意蕴和审美情感。换句话说,绘画成就了题画诗,题画诗反过来也成就了绘画。这就是二者之间犹如天作之合的互补性。 

  如费丹旭的《秋夜吟诗图》,画面上一位仕女坐于窗台眺望远方,窗外林石环绕,一片幽静。画面左上角有题诗曰:“夜寒帘不卷芙蓉,灯火疏棂透纸红。吟到感秋诗未就,一声桐叶堕西风。”前两句依然描绘画面却比画面内容更丰厚,把夜不能寐的状态体现的更为深刻。后两句接着写到,仕女的书斋为何灯火通明?原来是她吟诗吟到感秋诗还未就,这是为何?诗人未往下解释。只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一声桐叶堕西风”。“芙蓉”和“桐叶”意象的描写,都补足了画面言不尽其意的遗憾。芙蓉帘不卷,是因吟诗未就;桐叶在西风中坠落,秋情、秋夜与秋思,尽显惘然之状。画面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说是由这首诗来完成的。 

  仕女画面中的植物意象常渲染出悠长枉然的氛围,奠定了诗词的意境。反过来,题画诗词中的植物意象带出了画面中植物意象的审美内涵和丰富情感,形成一个互补的关系。类似的还有任熊在词意画《人物图册》里采用的一首词,是姜夔著名的咏荷词《念奴娇》:“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这其实是一首咏荷词,玉容销酒也是用来形容荷花的,但画家选取了这一极富诗意的词句入画,生动地描绘出仕女观荷时妩媚的玉容,犹如微醉后动人的表情。这里词中的植物意象成为画中仕女的化身,增添仕女画的艺术魅力。画中的荷花与仕女也俨然相映成趣。这就是中国画独特的诗画合璧现象。 

  四、小结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分析,仕女画和题画诗的植物意象之间具有融合性,仕女画的植物意象开启了题画诗的意象,题画诗的意象又超越了仕女画的意象。 

  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又具有变异性,画家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灵感在诗意画和词意画中变换植物意象,以获得更佳的艺术效果。 

  最后,二者还具有互补性。有造型优势的仕女画催生题画诗词,并为题画诗词提供创作灵感的依据。题画诗词的文字形式完善了仕女画只单纯有图画的不足;它的植物意象也扩展了仕女画的意境和深度。 

  总之,诗意和画意在诗画的不断交融中互相渗透,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意,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奠定中国画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完成了中国画的审美目的,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享受和情感的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