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案禅,不可以堕落在文字义理上——参话头初探之七

 wanggang6895 2018-03-19


禅不是说的,是悟的,真参实悟的。


——澄海先生《参话头初探》



公案禅,不可以堕落在文字义理上

参话头初探之七

 
 


话头

公案禅又称葛藤禅,

“自己不参,也不观心,也不去研究,只把古人的公案说来说去,无事生非,好像藤子缠到树纠缠不清。这类人很多,一天到晚写葛藤禅,写完以后还评唱一番,效颦古人;他不评还好,一评的话,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古人上堂全提正令,不容许你解释什么,你不管怎么解释都是错误的。要听道理,找禅师干什么?禅师是不讲道理的,而你把他的话用理论解释,显然是大错。”(耕云先生《禅,禅学与学禅》)

宗杲参访他的师父圜悟禅师时,悟举云门“东山水上行”的话让他参。结果他下了四十九转语,就是表达了四十九种他自以为是的悟境,可见他的聪明才智,要是我们下转语,可能三次以后就哑口无言了。但是圜悟禅师不肯。为什么不肯?就如湛堂准禅师对他的告诫:“教你说也说得,教你做拈古、颂古,小参、普说你也做得,只是有一事未在!”什么事?禅不是说的,是悟的,真参实悟的。







禅师只是等待“时节因缘”而已,他们炯炯的眼光注视着弟子心理的变化,选择一个绝妙的机缘,成就弟子的法身,而手段是离开理论的。


——澄海先生《参话头初探》



话头

四果罗汉、八地菩萨,每一个进阶都是一脚印一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出来的。百丈怀海开堂,有一位老者经常来聆听,有一天散堂后他不走,向百丈怀海说他五百年前是个和尚,只因为学人问个: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对他说“不落因果”一语而堕野狐身,请求百丈代一转语解脱野狐身。百丈的一句“不昧因果”让他得以解脱。这是一则公案,和尚为什么堕野狐身?大家都以为“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尽在文字义理上做道理,直待百丈用“不昧因果”让他释怀,又在文字义理上做道理,将不昧与不落两个词汇拨来拨去,好像这里面有大道理。其实只因为这个和尚没有见性开悟,不能全部脱透,说了“不落因果”之后,心中不免怀疑,忐忑不安,狐性易疑,难免堕为野狐。

   

虽然堕为野狐,疑情未破,五百年中抱个疑情不放,他相信了百丈禅师,禅师一句“不昧因果”,不是什么大道理,只是一个破除他疑情的金刚王宝剑,疑情当时瓦解冰消。也不要认为百丈禅师的转语比较有深度,这样又堕在文字义理陷阱中,参话头用心的人就能体会。

   

杲禅师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师父一句话也没讲,这种挫折产生的心理压迫,自然形成心中挥之不去的疑情。我们说宗杲聪明,也不要忽视圜悟的睿智,他耐心的等待弟子说了四十九转语,依然不动声色,就因为他要利用这么久的时间,让宗杲全副的精神完全集中在这个话头上,咬它咬不掉,吞也吞不下,形成一个绵密浓重的疑情。

 

禅师只是等待“时节因缘”而已,他们炯炯的眼光注视着弟子心理的变化,选择一个绝妙的机缘,成就弟子的法身,而手段是离开理论的。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是一句极为平常的话,和佛法完全没有关系,只像一个读书人打开窗户,让凉风吹拂而已,但宗杲久蕴的疑情却消失了,没有道理可说,只是个“时节因缘”的心灵震荡。宗杲禅师亲身的体会太深刻了,他为了避免后学的人又步入旧辙,所以他极力吁请我们不可以堕落在文字义理上,要参话头以破参。




他详细的指出葛藤的现象


1.良久以默然无语、无说为空劫前事,只教人休去、歇去!(所谓枯木禅)


2.教他不是冥然无知,直是惺惺历历,日久月深的管带,自契本心。(摸索光影门头)


3.要脱去情尘,不立窠臼为门户,凡是古人公案举了早会了也。凡有所问皆不受,唤作脱洒自在,得大快乐。(死在句下)


4.有的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主轴,牵引些古人相似处作证明。(识神牵动)


5.有人问话,只黏定学家问头便答,谓之言下合无生。(自己没有半点本事)


6.有的谓语言总不干事,凡举觉时,先大瞪却眼,如小儿患天吊,见神见鬼一般,只于瞪目努眼处领略,更错引古人言句证据。(怪模怪样)


以上种种现象,是禅师眼见当时禅界怪现象,于黄德用请普说时,沉痛的指出的弊病,这些都因为“参禅者既不具择法眼,为师者又道眼不明”,尽是痴狂外边走的具体表现。



禅师就是这样苦口婆心的引证、分析、摧破,然后老婆心切的劝告学人:努力参话头。


——澄海先生《参话头初探》



话头

他在秦国夫人(张浚母亲)请普说时举了很多例子,详加剖析,值得我们学禅的人反复研读,避免在错误中还不知错。例如他引用怀让开导道一的一段传诵千古的公案,可为警惕。

怀让和尚观察到马祖道一有慧根,想拉拔他。可是道一整天打座,不理不睬,只好坐在旁边拿个砖磨石,引起道一注意,引磨砖作镜来讽刺打坐成佛的妄想。怀让回答:“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怀让磨砖作镜只是制造一个机缘,打牛打车的譬谕,用来摧破打坐的心防,但心防没有了,就会产生疑问:该如何办?所以怀让又向他说:“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作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这一番话终于扫清了坐禅的疑虑,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它代替的办法,只有引起另一番疑情,“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有了这一段曲折变化,把握时节因缘,怀让说:“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这时候的道一疑情尽破,但仍有一丝疑问。所以再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道一再问:“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这一来,道一完全心安了。

禅师就是这样苦口婆心的引证、分析、摧破,然后老婆心切的劝告学人:努力参话头。

   

他答林少瞻求一语做工夫,劝他:“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此语最亲切),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老汉昔居云门庵时,尝颂之曰: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但将此颂在上面,却将经文移在下面,颂却是经,经却是颂。试如此做工夫看,莫管悟不悟,心头休热忙,亦不可放缓,如调弦之法,紧缓得其所,则曲调自成矣!”这是径山独辟的话头,妙用无穷。

 

选自《参话头初探·滚滚红尘一银驹》,连载之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