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告诉我们,色不是究竟的,空也不是究竟的。色是因为空而讲色,空是因为色而讲空。2. 色无自性,空无自性。我们众生说色即着为色,说空即执着在空上面,所以为了纠正我们的这种偏差,他告诉我们众生见色的时候,不要执着在色上,因为它会是空的;见空的时候不要执着在空上,因为从另外的角度,你说空的时候是在说色。3. 不应该以色为色,不应该以空为空,不应该住色生心,也不应该住空生心,离开色、离开空,这就是智慧心,名为般若。
那么,我们再讲,什么叫色即是空,什么叫空即是色,什么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现在的这个科学道理也好,还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好,还是自己的一些认识也好,我们渐渐地认识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的我们的色法,山河大地这种物理世界,它总是变化不停的。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色法它都是无常的,都会成住坏空。所以佛在这个时候就开示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一切的色法,它都会转灭为空,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空不异色,空不异色就是说我们只是从现象上看到一些法,它都会成住坏空,但是对这个现象法的这个认识,你是如何认识一些现象都会转灭为空的,这种认识它不空,这个空法它不空,这就是空即是色。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佛讲色空二义的时候,我们说,噢,我现在了解了一切色法它都会空的,甚至我们能够了解到它没有变空的时候,它也是无常的。所以从无常意义上来讲,色即是空,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的,色即是空。但是空从哪里来?空是依色而立的,我们说空的时候其实就在说色。所以,在这个里面,我们一定就是要圆融地来理解,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比如说我们这个桌上有一个木块,但是这个木块是无常的,这就是色即是空。回过头来,我说这个桌上没有木块,就是没有木块吗?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肯定了桌上曾经存在过一个木块。所以我说无的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是在肯定有,这就是空即是色的道理。我们说某种东西空的,实际上是指某种东西的这种特定状态是空的,但并不是说某种东西不存在。我说某种东西,我说这个桌上没有木块,那从另外一个角度,我就是在肯定曾经有过有一个木块。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定要圆融地来认识这个问题,不然的话,我们说色,就着在木块上,说空,就落在空无上。
所以在这个里面,恰恰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告诉我们,色不是究竟的,空也不是究竟的。色是因为空而讲色,空是因为色而讲空。我们说这里有个木块,那就意味着这个木块本身会是无常的,色即是空。我们说这个上面没有木块,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会有过一个木块。 那这个之间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到底在说色?还是在说空?是说色更重要一点?还是说空更重要一点?这是佛加持了观自在菩萨,在给我们讲《心经》。《心经》是在讲什么,到底是在讲心,还是在法?到底是在讲色,还是在讲空?二者都不是!它告诉我们,色无自性,空无自性。我们众生说色即着为色,说空即执着在空上面,所以为了纠正我们的这种偏差,他告诉我们众生见色的时候,不要执着在色上,因为它会是空的;见空的时候不要执着在空上,因为从另外的角度,你说空的时候是在说色。这样避免了我们智慧上的一个扭曲,我们说色就是执着在色上,说空就是认为有个顽空,对不对? 所以他来启迪我们,《心经》就讲你的心。心是什么呢?就你说色的时候,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要认识到色不究竟,无自性。说空的时候,也不是单纯的空,因为你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存在过一个色,所以不应该以色为色,不应该以空为空,不应该住色生心,也不应该住空生心,离开色、离开空,这就是智慧心,名为般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