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拿什么唱片、歌曲测试耳机或音响系统呢?

 满天星e2o7j6t6 2018-03-20

你一定在音响展或是从朋友口中说你买音响、买耳机一定要用哪些CD片、用哪些曲目来选才准,但是这真的是准则吗?对我们而言是没有标准的!原则上拿自己最熟悉的唱片、歌曲当作reference即可。

 

我们认为,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参考曲目、唱片的制作质量还有唱片是哪个年代的。理由呢?让我们简单说明一下:

 

制作质量

 

这点我们说了很多次。无论今天你手边的唱片是什么样的取样率格式,如果那张唱片里的曲目的制作过程没有相对地优秀,那么就会造成在挑选器材的时候会有误杀忠良的可能性。大致上下列的因素会影响唱片的质量:

 

录音与混音环境:当曲目中需要真实乐器的时候,录音环境就非常的重要。例如:麦克风选择、录音场地的尺寸都会影响那些乐器的录出来的感觉。再来是混音环境,能够在一个按照国际广播声学标准的环境中,要处理细节、音场、层次、定位⋯⋯等,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不是的话,可能会在细节处理、声音的平衡协调性⋯⋯等会有点问题。虽然那些问题不见得是绝大多数消费者会察觉。

工程师与制作人:不是每个人的财力都很雄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负担A级的顶尖混音师,也不是每个人都很幸运地可以找到配合不错且混音质量不错的混音师…. 通常都是在既有的资源下,尽量做到最好。如果唱片有制作人的话,他/她都会影响这个唱片的走向,甚至是最终出来的结果。


发行质量:CD片发行的时候,是否成本够支出使用好的CD片,是否压片厂的质量能够一致….等问题,也会造成成品的音质与在录音室听的质量有所落差。数字购买下载的,原则上就是跟录音室master完之后一样。


年代

 

为什么要提到年代?举例来说,先来说流行乐,如果你回头听八、九零年代的vocal与现在(2000年之后)的会有一个很大的落差。人声的残响湿度(音乐工程中,干湿的差异在效果使用的多寡,用越少越干,反之越湿)落差很大,以前在做流行专辑的时候,会用Lexicon的一台很知名的残响效果器,因为在当时那台效果器不便宜,不是每间录音室都可以第一时间就入手。所以一旦拿到了,就会加上去,而且有的时候还加不少!所以,在听以前的专辑的时候,那些很特殊的残响与delay很多是这样来的。那,总个来看,这是当时对于人声的喜好所产生的结果。这样的喜好,也会同时存在在吉他、合成器的效果处理上。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低频的处理,近年的欧美与韩系唱片其实低频量给得很足,甚至是会有过头的状况。拿早期的摇滚乐、流行乐及嘻哈来比较,夸张点来说,早期的低频是淡如水。200Hz以下的处理,现在会变得很重视,尤其是60、50、40Hz,不同的专辑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因为年代的不同,以前的金曲不见得是现在人会喜欢的感觉,现在的金曲也不见得是上一代的人会喜欢。会喜欢多半也都是因为作曲、编曲与演唱者所呈现的旋律让大众觉得是经典,或是那些节奏、旋律、歌词有着跨世代的共鸣,而不见得是因为那首曲的混音混得多超群,也不见得是因为有无发烧友想要的一些特点。

 

以上都是稍微龟毛点的想法,回到消费者本身来说,我们通常还是建议以自己最熟悉的曲风来作挑选的基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用音响厂商与发烧友口中所谓的神测试片、必听曲目。不是每个人对古典乐熟悉,那就不要强迫自己用古典乐,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古典,何必跟着大家在那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呢?不是每个人对加州旅馆有所连结,那何必跟着大家一起用加州旅馆?其实你不喜欢蔡琴,那何必跟着电影与大众一起听被遗忘的时光呢?你去音响展买到了音响测试片之后,翻开曲目发现里面的曲目怎么听都不对味,那何必下次再花钱买那样的唱片折磨自己呢?

 

音乐聆听、音响、耳机系统比较都是主观的,没有绝对客观。当你硬是选用自己不熟悉、不喜欢的曲目,在一个程度上你的脑袋就无法好好的让你去用欣赏、品尝的方式去体验音响系统或耳机系统,那你要怎么顺利挑选到适合自己的系统搭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