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音摆位案例九 真正的烧友都很可爱

 求知_时光 2019-05-21

(调声摆位后的位置) 

苏先生(化名)是位典型的发烧友。何谓典型发烧友?他是真心喜欢音响,而不像有些烧友买了贵价、好看的器材回来炫耀、装X。这类烧友大多愿意花钱在音响上,而且从选器材开始就很认真地做功课。他们努力想把系统声音弄好,即使暂时受挫,也会在稍作调整后重拾发烧热情。

苏先生喜欢听古典音乐,所以当初在挑喇叭时选定了ATC SCM40。在“八年抗战”的过程中,又陆续购入了金嗓子SACD和前级。 因为年轻时喜欢装机,所以刚开始他抱着满腔热情DIY后级,最终发现虽然线路是1:1驳样,甚至在某些关键部位花重金购入AN、BlackGate电容,但出来的声音始终是两回事。后来一咬牙,买了金嗓子A70后级。但据他说,刚买回来的那几天大失所望,曾一度想退货。因为他以为系统只差原装后级这临门一脚。谁知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后级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低频的层次感依旧问题多多。

在与商家沟通无果的前提下,他只得自己给自己开方治疗。第一个“药方”首选器材架避震,以期解决低频问题。结果买了个进口大牌,低频虽然稍有改善,但整体频率能量分布上移,导致头重脚轻,不耐听。他还特地录音传到玩家群里,在得到其他烧友的确认后,出掉了那个让他满怀信心的器材架。从此,他再也不相信“爱情”。

(原先前级和SACD下垫的仿fe钉)

但日子还是要过的,经过这次挫折,贵的东西不敢贸然下手。但便宜的东西总要试啊,或许就对路了呢。在通过朋友引荐找到我时,他用的是国产木制器材架,中高频没那么前倾了。同时还把SACD、前后级都用仿fe的金属脚给垫起来了,器材架下面更是用了各种复合避震材料。据我当天的观察,他对音响倾注的爱肯定不比孩子少。(我有时候钻研起音响来,也会忽略家人的感受,回头想想是有点自私的。)但有时候声音不好,他也会很长一段时间不开机。

(原先后级垫的仿fe钉)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我想再次重申一个概念:无论各位是否有喇叭摆位的条件和能力,喇叭摆位是各位必须要过的那一关。千万不要幻想通过其他手段来跨越这步。在没有摆位调整的前提下,很多烧友对系统进行了各种避震处理。此时,低频势必会有所收敛。但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是:无法客观判断避震措施真正意义上的好坏,整体频率能量分布上移导致不耐听,音乐表情紧绷,声音连贯性和起伏感变差,弱音细节和空间感的损失。

(大食的ATC低音)

由于烧友主观上放弃了摆位,在出现以上副作用时,会继续所谓的“对症下药”:买音乐性好、低频饱满或者解析力高、水润的线材去找回平衡。但凡要在没有调整好的系统上听上去能有一耳朵改变的基本都是贵价的线材。但这些“药”用上去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这真是谁用谁知道。

我在苏先生这里一开场就播了上回在《发烧随笔——两声道听音到底有没有标准》一文中提及的Lara St. John的《Bach Sonatas》。小提琴声音光滑得没有擦弦质感,琴音由弱到强的动态上升变化表现不明显,声音紧绷。空间感也没出来,中频凹陷,乐曲的抑扬顿挫更是无从谈起。为了确认,我又播了一张人声验证。

(新的ATC高音已经没有原来偏暗的走向)

听罢,我先让苏先生把SACD和前后级下垫的仿fe垫材全部撤掉。此时再听,声音比原来要自然,但由于垫材拿走,低频量感恢复,透明度下降,声音有些发闷,同时线条感也变得有些模糊。

(当天撤下的各种垫材)

其实摆位的真正意义在于把喇叭放到房间低频共振能量最小的那个点。大部分烧友因为忽视摆位,所以就会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垫了垫材低频问题有部分改善,使得大家不忍放弃,但平衡问题又出来了。可如果不做避震处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且一旦体验过不良避震后的透明度和线条感大都无法回到过去。避震肯定是需要的,但避震和摆位两者之间不可相互取代,且摆位应该优先做考量。

(客厅左侧门)

接着,我把喇叭下的石墨复合垫片换成SA Conecoasters垫片。苏先生觉得中高频打开了,空间感出来了。他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垫片能有如此能耐。苏先生住的是老式公房,进门后先是厨房,然后是一个长方形的过道客厅(长4.15m*宽3.08m*高2.57m),器材长边摆放,由于客厅两头一边接厨房,一边接卧室,所以喇叭靠近正墙摆放。

(客厅右侧门)

我开始也担心右边喇叭拉出太多会影响卧室进出。但总要先摆好了再说,毕竟喇叭不重,不行平时可以退回原位,听的时候再拉出来。或许有朋友要问,是否有折中的位置?不好意思,恕小毛学艺不精,目前还没这本事。另外,这么多家摆下来,基本都是客厅党的多,而且到最后都是做通家人思想工作,从此不再来回拖动。

经过来回的踩点尝试,最终喇叭间距(从高音轴心算起)2.1m。正好避开了卧室门口的进出通道。我们随后再播放了一遍Lara st. John的唱片。泛音之丰富、音乐表情之迷人,苏先生翘起大拇指说这首曲子真是太美了。接着就是平时播不好的唱片依次出场。每曲唱罢,苏先生都会跟我叹苦经,说原来这曲这里播不好,那里不对劲。现在应验了刘汉盛总编的那句话,“有些唱片播不好先放一放,待日后系统有精进再拿出来试试”。

总体而言,这虽然是一间物品不多的房间,但苏先生会在他认为需要处理的地方认真对待。那天下午我去得就晚,苏先生执意要留我吃饭。想起窗外还有衣物没收,他让我稍坐片刻。等他忙完后,高兴地对我说:“刚才在卧室收衣服时,都感觉客厅里的堂音丰富,跟以前大不一样。而且下午在您调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即使没坐在皇帝位,音乐的包围感依然很好。同时,我听到了如现场般的起伏感,交响乐中的各声部层次分明”。接着他反问道:我现在的系统也基本达到“坐得住,能感动”的水平了吧?

每次遇到这样的真烧友我都会竭尽所能地帮他们把声音调好,因为在这么多年的发烧路上,我深有感触。发烧友真的就是这样一群不断给自己设定目标,又反复折腾,苦中作乐的可爱人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