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阳明到孔子 | 人的最高成就“圣人”

 为什么73 2018-03-20


原创 2018-03-20 木同 未WEI


孔子真有其人。

人为生活,职业所限,所恼。看看过来人怎么做。选谁,选能让自己气脉贯通的人。从王阳明追溯到孔子,是文化源头处认清。圣人就在那里,从其经历,从其著作,从其功业,探索其精神结构。再看如何打成一片。可有整体之感。沿着这个感觉,向上一跃。再看四书五经时,可会圣人之心,会圣人之意。好像接上脉一样,从源泉处涌出无穷能量。



《明朝那些事》前些年很火,书中明朝第一牛人是王阳明。在我国传统的评价体系里,圣人是人成就的最高阶段。五千多年来中国圣人只有两个半。其中的两个说的是孔子和王阳明。阳明成为圣人有个关键时点,史称龙场悟道。悟了后,说再看四书五经,就像是为我自己注释一般。五经原来是六经,《乐经》失传。要知道六经都是孔子编的。读懂孔子是解开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至圣先师——孔子


那问题来了,孔子是怎么成就自己的呢。


我们都知道孔子留下了六经,在知识这个层面上,是既往文化的集大成者。《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


看其知识的结构:有虞,夏,商,周四代的皇家典籍,有本国的历史,有国家治理的制度,有反映民风的文学,有反映礼乐精神内涵的音乐,有中国源头大成的哲学。这个知识结构,是帝王师的水平。可后世读四书五经的那么多,成为圣人那么少,可见这里不只是个知识的问题。


看其教育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当时礼乐风气最为深厚的地方。孔子的先祖是商朝贵族,宋国国君。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大夫。可以说,这个教育体系,文武兼备,德智同行,道艺双修。六艺和六经相辅相成。可以说孔子接受了那个时代最精华,最系统的教育,但同样教育本身不是成为圣人的充分条件。


孔子怎么成就的,得放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来理解。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及异母哥哥,被父亲正妻不容,在外独自生活。童年生活便经过生活的磨砺,十五便志于学。但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贵族。这点给他自豪与期望。孔子十九岁,为经常回宋国祭拜祖先,娶了宋国人的女儿。生活的强烈反差,志于学的强大动力,系统的学习经历是内因。在外,当时已是春秋时期。他在生活的过程中,诗,礼,乐,春秋四本书都以鲜活的社会注解。有些东西,在那里存在,比成千上万文字说明有用的多。曾说孔子观《韶》三月不知肉味。礼乐就在那里。诗经里的咏叹就在那里。历史就在身边发生。


孔子一生忠于自己。他说诚就是人喜欢美色,厌恶臭味一样真实。周游列国,快饿死于陈蔡之间时,其志仍不移。他志于学,手不释卷,韦编三绝。他喜爱音乐,诗歌。弦歌不缀。以此导性情之正。有情感,但不过度。有感而发,感而遂通。


孔子一生成就别人。他懂人,所以能因材施教,因机说理。办私学,将贵族教育的精华,移植到中华民间广堥的大地上。英才无数,影响华夏数千年不衰。


孔子一生追求大道。他是做过官的,最大做到大司空,且一生游历,不断与各国君主,大臣来往。这个经历,让他对历史,政治,制度,民风,教化打成一片。周室荣光衰微,王道在霸道之世难行,难行亦行,不改初衷。晚年,专研《易经》,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内证圆满。内圣外王,至圣先师。


孔子,可观。观至六经精微,观至身心安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