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看似在撑腰其实是毁了孩子!

 那星来 2018-03-20

当孩子之间发生争吵矛盾,父母应该介入吗?在成长的道路上,或许,父母的“不介入”才是最好的姿态......


小编曾看过一个综艺节目叫《妈妈是超人》,其中,明星妈妈胡可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节目中有一幕,胡可的两个孩子,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车上互抢玩具。


结果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但是,胡可淡定的开着车,等待着兄弟俩自行解决问题。


没多久,两兄弟已经忘记了刚刚的矛盾,和好如初,并愉快地飙歌起来。



胡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谁说老大就要让着老二?在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去想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人越干涉,他们的关系会越激烈,大人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他们一定会找到他们之间相处的平衡点。”



01

成年人的干涉,有时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孩子们能够自己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让小编想起了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分享。这位老师说,在幼儿园的操场上,秋千和滑梯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滑梯产生的争执少,每个人滑下去再从后面的楼梯上来可以继续玩,但是秋千可就和玩滑梯不一样了。一群孩子跑到秋千底下,都想抢着去玩荡秋千。怎么办呢?




其中一个孩子说:抢来抢去,大家都玩不了,我们要按顺序来。我先来的,所以得我先玩。不错,懂得提出规则,还知道为自己争取利益。


但是,其他孩子不服气了。


“我先来的。”

“不是,是我先来的。”

“是我先看到的。”


先来后到都各有自己的标准,看来,问题还是存在。


这时候,另外一个孩子说话了:那我们比比身高怎么样,高的先玩。


这位老师说,当时看了下,觉得这个孩子也好聪明,他差不多是那最高的。但其他几个孩子似乎对这个提议没有什么异议,因为这个规则,能够让大家都有个参照的标准。


这时候,一个女孩说话了:我们俩差不多高,怎么办?


规则有小漏洞。但是难不倒孩子们,“你们猜拳吧!”有孩子说到。


“那玩多久呢?”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孩子们继续在讨论。最后,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每人荡几个秋千,旁边还有伙伴在计数。


全程老师只是在旁边,安静的陪伴,没有情绪,也没有干涉。


这位老师还说,在他们幼儿园,老师很少会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因为他们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能够自己去协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还没有起冲突,成年人之间可能就已经开始焦虑了。



02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亲戚朋友带着小孩来家里玩,孩子之间会有抢玩具的事情发生。这时候,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认为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自私,然后当着客人的面教训孩子:“借人家玩一会怎么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大方一点不行吗?”


孩子们玩耍之间,难免有纠纷。而有时候,我们成年人看到孩子之间的冲突,我们的内心也变得焦虑起来。


我们迫切想去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却不知道成年人的干涉,往往使得孩子们的社会化功能被剥夺。


甚至,我们还会在新闻中看到,因为孩子们的小纠纷,成年人反而大打出手。



在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名作《父与子》中,有组经典的《孩子吵架大人闹》画面。



这组漫画讲的是:儿子和小伙伴打架了,哭着找爸爸。于是爸爸就带着儿子找到对方的家长。两位大人吵得不可开交,还动手打了起来,两个孩子则在旁边观战。正当两位爸爸打的热火朝天时,两个小朋友已经和好如初,又愉快的玩耍起来了。


通过这组漫画,大人需要思考的是:孩子到底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就像节目里,妈妈胡可面对两个儿子的矛盾,她只是淡定的开着车什么都没做,怎么一会兄弟俩就和好了呢?


幼儿园的老师,看着在秋千旁抢来抢去的孩子们,也是什么都没做,怎么孩子们就自己解决问题了呢?


漫画家几米说,“两个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如果沟通情绪不对,那内容就会给扭曲了,所以沟通内容之前,情绪层面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误会只会越来越深。”



03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常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情绪影响。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摔倒了,大人们总是一惊一乍的。孩子也许只是一下子没走稳,并没有那么疼,可是大人的反应会让孩子认为发生了什么严重可怕的事情,就哇哇大哭起来了。


如果此时,旁边的父母耐心引导,让孩子自己站起来,问一句:“摔疼了吗?”,孩子看到身边的父母,他会有安全感。不管是否摔疼,孩子都会知道,只是摔了一跤而已,疼就疼,不疼就不疼,也就不会被恐惧的情绪所困扰了。




胡可在两个儿子面前表现的很淡定,幼儿园的老师在孩子面前也如此。因为她们知道,孩子之间玩耍,争执是在所难免的。


在三岁之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而在三岁之后,和同伴的交往,就会逐渐成为孩子的主要活动。


孩子总是很容易在父母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想从同伴那里得到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这种人际交往的需求,会让孩子之间有更多的分享以促进交往。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刚刚认识的孩子,他们通过零食,玩具,游戏,很快就玩到一起了。


和同伴的交往,有利于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和个人能力,特别是那些和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很难获得的经验。


正是这种社会化的功能发展的动力,促使孩子学会理解彼此的观点,互相协商、妥协和合作。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的时候,家长可以在旁边扮演陪伴的角色,就算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也不用太紧张,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除非是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自己或是伤害他人,我们才需要介入。


另外,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觉得有必要介入的话,也尽量不要直接对孩子生气或者处罚孩子,而是需要先倾听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当孩子不被情绪困扰和影响的时候,他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社会化功能。


我们常说有的孩子情商高,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也特别有自己的主见。


因为他们知道如何面对情绪的困扰,并于情绪之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社会化功能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高情商的孩子。过度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看似是在替孩子撑腰,但很可能会毁了孩子。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