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利用黑板以凝练、简介的文字、符号、图像等教学信息的总称。对于在准备教师招考面试和在岗的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今天为大家介绍最全的教学板书种类,希望能为准备面试的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①仿照章回体板书:小说的标题而设计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形式一般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字句精炼,读来上口,易于记忆。如讲解《驿路梨花》一课时,可以采用章回体板书 驿路梨花 一、修葺小茅屋,为群众着想。 二、专送粮食米,关照后来人。 三、照顾小茅屋,接过姐姐旗。 四、盖起小茅屋,学习做雷锋。 五、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②问题式板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可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获取知识。 如《群英会干蒋中计》一文中,课题只标明了中计者的姓名,而没有标明谁用的计。上课伊始,便可以板书,激起学生去阅读课文, 板书设计 ③答案式板书法把课堂教学掌握的重点和课后习题的答案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可以把答案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 ④情景式板书设计语文课中根据课文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的特点而设计的板书。如《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较好的体现诗的意境以及写法。 《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⑤对称式板书通过左右或上下两部分整齐对称的排列,展示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如《蝙蝠》一课。 《蝙蝠》教学板书 ⑥篇幅式板书法将板书内容偏向某一方面,以引起学生重视,达到突出难点、重点的目的的板书。如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突出节肢动物 ⑦主副式板书法采用主板书、副板书两种形式展开教学的板书形式。一般来说主板书展示的是课的主要内容,而副板书是对某一主要内容的补充或者注解。如《赵州桥》一课,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板书展示(写在中央)。 主板书 而“这种设计”的巧妙,即大、小桥洞的作用,从主板书上还是看不出来,为此要设计一个副板书(黑板右上角) 副板书 这样主副板书即可突出重点,又可以突破部分难点。 ⑧线索式板书法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板书的形式。如《人的消化》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⑨雁行式板书法把板书设计成鸿雁飞行的板书形式。如《卖火柴的小姑娘》 10、阐述式板书法根据教学内容边分析边阐述的板书形式。(面试不适用)例如:《再见了,亲人》 11、网络式板书法根据知识的纵横关系,将零碎的知识“串联”成网,使知识点组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面的一种板书形式。 例如:《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板书 12、阶梯式板书法根据教学内容,把板书要点排成像阶梯一样的板书形式。例如《跳水》 13、线条式板书法用线条展现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简明、直观、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我的战友邱少云》 14、回环式板书从某一知识点出发,经过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最终回到原点的板书形式。 《书的故事》板书为例,设计可以把鲁迅印书、托书、青年买书、钱不够、送书,青年的感激鲁迅的过程表达出来。 15、矩阵式板书法按矩阵的形式设计的板书,《将相和》为例,可以把矛盾产生和和解的故事较好的展现出来。 16、递加式板书法按照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将知识要点列在适当的位置,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层层递加,步步完善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能清晰地展现教学的整个过程,便于学生从简到繁、从少到多、从易到难地掌握教学内容。 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写的是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的忠告,最后无法救治的故事。可设计如下板书,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结构和背诵课文。 17、表格式板书法以表格形式的板书,教师边讲边填,节省时间又提高效果《四大发明》为例 18、归纳式板书法:将教学内容归纳、概括成简要的式子、字、词、短句的板书形式。如分数的分类。19、分析式板书法从教材的层次结构出发,逐步分析教材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形式以直观图形表达思维过程,其逻辑关系直观明了,便于学生掌握。 如有一道数学应用题。两个筑路队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650米,乙队每天修520米,两队合修18天,共修多少米?设计以下板书,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解题过程。 20、总分式板书法这是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一种板书。总体和局部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比和比例》一节,内容很多,设计如下板书,可以把这一节的内容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1、情节式板书法:将故事情节板书出来。《驿路梨花》也可以用这个板书22、对比式板书法:将教学内容相互对立而彼此对应的两部分集中在一起而设计的板书。这种板书可使相关教学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司马光》一课,写的是少年司马光智救一位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故事,设计以下板书,可以把少年司马光的聪明、勇敢较好地突现出来。23、辐射式板书法:以某一知识点为辐射源,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的板书设计。《冬冬有礼貌》24、图式板书法:25、导游式板书法:《春游园通山》板书 26、写意式板书法:写意的手法板书。《老山界》为例最后几种板书不适合面试的使用,请慎重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