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世纪,工匠到底给我们会带来什么?

 阿明哥哥资料区 2018-03-20


近代重视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的大生产模式,是对传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精神的冲击,销蚀了'人'的创造性。老福特用生产线工人的重复、机械式的劳动,提升了效率,把复杂多样化的工作,变成简单的工作,造就了汽车帝国。就像饭店把'大厨'赶出去,才让麦当劳、真功夫、海底捞等餐饮公司取得成功一样。



那么,我们要不要重拾工匠精神,要不要促进工匠的成长?


理性的分析,即使是注重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的生产,也要先以工匠的革新创造为基础和基因。


一个新汽车车型的诞生,包含着不少工匠的智慧,每个受人欢迎的车型,都应该是匠心荟萃;一餐美味,蕴藏大厨的精心设计和实验,每道大受食客欢迎的标准化美味佳肴,都蕴含着大师的丰富经验与技艺。


因此,规模化的生产是以工匠与大师的精湛劳动成果为基因的。没有这些,就无法标准化和批量化的生产,就无法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在历史上,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促进作用贡献很大,同时也造就了强大的中国。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大批工匠人才,例如以木器制作闻名的鲁班,架起赵州桥的李春,发明地震仪的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251年) 的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应该当之无愧被称为大工匠。


《庄子. 养生主》中讲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处,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们可以用出神入化、道技合一来形容庖丁的宰牛技术,这里蕴含了深刻的工匠精神。


中国古代'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的编钟、'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景德镇瓷器、'咫尺之间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无不凝结着大国工匠的技艺。


中国在古代还制定了《工律》、《考工记》、《营造法式》等工匠制度和技法,形成了师徒相传、物勒工名的工匠传承规则。


工匠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如同基石于高楼的作用一样。大国之所以强,强在经济力,经济力之所以强,强在产品,产品的价值是靠工匠精神挤压、打磨出来的。


当今的美国之所以强,在于不断涌现出像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因特的联合创始人格罗夫、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推特的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优步(Uber)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等著名的、性格各异的工匠人物。而这些工匠级人物,很多都是在车库里成长起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就没有美国的强大。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工匠精神成就了强大的美国。从这种意义上说,也是工匠精神促进了一个国家的强大,德国如此、日本如此、瑞士如此、以色列也是如此。


综观近代历史,从康乾时代,中国就开始衰落下去。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经历过三次工业变革,让西方世界发展强大起来。细想一想,无论是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电灯、电话、电视、冰箱、电脑、手机等代表现代文明的标识性发明都不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曾经以工匠闻名,却堕落成为工匠缺失的国度。


日益规模化、效率化的生产,让中国的企业忽略了其背后的工匠创新和发明;简单的重复性操作又让企业忽略了手口相传的师徒制度。


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无论其产品的原型设计还是工艺的实现都离不开道技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前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是隐性的,往往是被忽略的。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从表面看是技术兴国、制造强国之路,从深层次看,是德国人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德国人常说:物美就不会价廉!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一把菜刀都要比我们贵上好几倍的实质。因为他们对技术的追求远远超过急功近利的利润追求,这反而让他们的产品附加上更高的价值。


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从教育制度、社会习俗都形成了崇尚工匠的文化和机制。而远在西半球的美国,车库、校园和政府公共机构到处都有'极客''创客'的孵化器,什么无人汽车、六轴无人机、机器驮驴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中国制造靠大国工匠的努力,这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选择。营造工匠成长环境,培育工匠文化,设计工匠培育成长机制将是中国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将工匠精神赋予'互联网'思维,我们称之为'新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我们不仅应该提倡工匠精神,还要与时俱进的植入'网络'元素,植入时代进步的基因,以'新工匠'代替传统的工匠,善用网络,以网络为工具,同时契合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加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加,踩在互联网上创新和发明,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让祖国成就无数工匠,让工匠成就强大中国。


文章来源李葆文著作《工匠革新36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