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化学备考各章节重点知识点复习,收藏了,考试复习一定用得上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3-20


知识点归纳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化学发展史: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的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概念,从而建立原子—分子论;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常见的元素名称及其符号:

氢元素—H,氦元素—He,碳元素—C,氮元素—N,氧元素—O,氟元素—F,氖元素—Ne,钠元素—Na,镁元素—Mg,铝元素—Al,硅元素—Si,磷元素—P,硫元素—S,氯元素—Cl,氩元素—Ar,钾元素—K,钙元素—Ca

5、纳米材料的特点:纳米铜——超塑延展性;彩图中鱼和鸟同时生活中水中,说明制作鸟笼的材料具有隔水透气的性质,通常可制作潜水衣、水下建筑、雨衣等;小猫坐在隔板上,下面用火烧烤,——说明隔板具有隔热的特性。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方面。

1、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蜡烛熔化、湿衣服晾干、铁铸成锅等。在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没有改变,只是物质的形状或状态等发生了变化。

2、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木柴燃烧、钢铁生锈、

食物腐烂等。在化学变化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物质不存在,转化成其他的新的物质。如木材燃烧,燃烧前是木材,燃烧后木材消失,得到的是灰和其它物质,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以及颜色的改变等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变化一般伴随这些现象,但有这些现象伴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日光灯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由于通电前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始终是日光灯,所以日光灯通电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即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在于看有没有其它物质生成,也就是说只能根据反应后的生成物来判断,而不能根据伴随的现象来判断。

二、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热导电性及溶解性,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必须以化学变化为前提。如碳能够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3、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重新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还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燃烧的更加剧烈,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4、鉴别一瓶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该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5、现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将其鉴别的方法是:

方法一,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深入集气瓶内,能使木条剧烈燃烧的气体是氧气,立即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方法二,向两瓶气体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气体是氧气。

二、化学实验操作

1、在常见仪器中,能够直接加热的是试管和蒸发皿,垫石棉网能够加热的是烧杯和烧瓶,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试管,用做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用于搅拌、过滤和转移液体的仪器是玻璃棒。给物体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量取一定量液体用量筒和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溶液的仪器是胶头滴管;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钥匙。收集并盛放一定量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

2、化学药品一般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因此,①取用药品的“三不原则”:在取用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②剩余药品的“三不一放”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即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而是放入指定的容器。③取用药品时,在没有告诉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须盖满试管底步。

三、①块状固体一般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②液体药品盛放在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残留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底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读数,实际值大于读数(理论值),如果俯视读数,实际值小于读数(理论值)。胶头滴管使用时必须竖直悬空,不能倾斜,也不能伸入试管中,更不能平放,否则会使液体倒流而腐蚀胶帽。④使用酒精灯时,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如果将酒精灯打翻而引起火灾,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加热时,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加热,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的夹角,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加热时先均匀受热,然后在药品下端来回移动加热,加热完毕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洗涤,防止试管炸裂。⑤洗涤仪器时用试管刷,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一、空气的组成: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占4/5,氧气占1/5,二者的体积比为4∶1。2、空气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同时,空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3、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难溶于水,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能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氮气通常可用做食品袋中的保护气,防止食物变质。还可以充入稀有气体做保护气,这样的气体必须具备的性质是无毒、不与食物发生化学反应等。

4、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的鉴别: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能使木条燃烧剧烈的气体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气体是空气,立即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然后分别向木条熄灭的两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能使澄清石灰水边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气体是氮气。

5、空气的污染: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粉尘和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三种,它们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6、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图见课本):①、燃烧匙中必须装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完全除去空气中的氧气②、观察到的现象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b、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③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④实验中发现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完全除去,b装置不严密,外界空气进入,c温度没有降低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d导管内事先没有装满水。⑤反应后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该气体的物理性质是不溶于水,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固态、液态氧气均为淡蓝色。

2、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边浑浊的气体。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做此实验时,应在集气瓶中留少量的水,其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4P+5O2=2P2O5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4Fe+2O2==Fe3O4,剧烈反应火星四射产生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做此实验时,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砂,防止生成物炸裂集气瓶。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3、工业制取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它属于物理变化。是利用液态氮比液态氧的沸点低的原理。先让液态氮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㈠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过氧化氢===水+氧气2H2O2==2H2O+O2↑

㈡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氯酸钾====氯化钾+氧气2KClO3====2KCl+O2↑在以上两个反应中,加入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它加快制取氧气的速率,如果忘记加入二氧化锰,会使反应速率减慢,对产生氧气的总量没有影响。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注意,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他的特点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㈢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KMnO4===K2MnO4+MnO2+O2↑

①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注意,刚开始有气泡产生时,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原因是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只有当气泡连续产生时才能收集;收集完毕后应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沿导管回流,使试管炸裂。②收集氧气时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同时还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③鉴别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重新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水平放在集气平口,如果木条重新复燃,证明氧气已满。④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

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在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一定存在的是质子和电子,可能存在的是中子(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2、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由于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二者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相互抵消,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在同一原子结构中: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该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

5、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这个标准)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其它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质子数+中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并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省略不写。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针对物质而言。因为物质是由元素组成。提到物质说元素,元素只能说种类,不能数个数。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其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种元素,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的前四位是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其次是氧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4、元素的分类; 元素一般分为金属元素(名称旁边带有“金”字边)如铁Fe、镁Mg、铝Al、汞Hg ;非金属元素(名称旁边没有“金”字边)如碳C、硫S、磷P、硅Si;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

5、元素符号的物理意义是首先表示一种元素,其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表示一种氢元素,还表示一个氢原子,如果要表示多个原子时,可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如三个氢原子—3H,5个磷原子—5P

6、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如2H----表示2个氢原子,4S-----表示4个硫原子,3P----表示3个磷原子,2Fe ----表示2个铁原子,5Mg----5个镁原子;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如H2-----表示每一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O2-----表示每一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H2O----表示每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P2O5------表示每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2个磷原子和5个氧原子。

7、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或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8、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本身一定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一定不变。如: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水分子,一定保持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同时组成水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反应前后都保持不变。

三、离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圆圈代表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值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有几条弧线就表示就有几个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值表示各电子层所容纳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形成化合物时容易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而形成阳离子;失去几个电子,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Mg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少于4个,在形成化合物时容易得到电子,带上负电荷而形成阴离子。得到几个电子,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S 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个电子(氦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它们在形成化合物时一般不容易得到或失去电子,所以说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离子: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如氯离子—Cl- 镁离子—Mg2+

硫离子—S2- 钠离子—Na+ 铝离子—Al3+ 硫酸根离子—SO42- 碳酸根离子---CO32- 硝酸根离子-----NO3- 氢氧根离子----OH- 铵根离子----NH4+

3、离子的形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从而形成离子,一般而言,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带上正电荷,形成阳离子,如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得电子,带上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4、离子符号的含义:

①、首先表示一个离子。如: Na+—表示一个钠离子;Mg2+—表示一个镁离子 ;S2-- —表示硫离子;SO42-- —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

②、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每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Na+—表示每一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Mg2+—表示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

S2- —表示每一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SO42- —表示每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Cl- ---表示每一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③、要表示多个离子时,通常在该离子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系数。如两个钠离子—2 Na+ 三个铝离子—3 Al3+ 四个硫酸根离子—4 SO42- 或 2 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n S2- —表示n个硫离子

④、没有特别强调要说明特定数字的含义时,一般只说明整体含义就行.如:指出下列符号的含义Na+—表示一个钠离子; SO42-- —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 3CO32- ---三个碳酸根离子4NO3- -----四个硝酸根离子 m OH- ----m个氢氧根离子

⑤、如要说明特别数字的含义时,应先说整体,后说局部。如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SO42-- —表示每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2SO42-- —表示两个硫酸根离子;并且每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3Mg2+—表示三个镁离子,并且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5、结构示意图的判断;

(1)、如果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2)、如果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表示阳离子结构示意图

(3)、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表示阴离子原子结构示意图

(4)、核内质子数相同的微粒,表示同一种元素的微粒

(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微粒,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6、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的含义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③表示组成该物质元素的种类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如果要表示多个分子时可在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如“H2O”表示①水这种物质②表示一个水分子③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7、不同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①同一符号前后均无数值时,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O、H、N等”表示氧元素和一个氧原子,有的还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物质—单质(所有金属单质Fe、Mg、K等、非金属单质C、Si和稀有气体单质He、Ne、Ar)

②同一符号前有数值而后无数值时,只表示原子个数:“2H”表示两个氢原子,

③同一符号前无数值而后有数值时,即表示一种物质又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H2”表示氢气,又表示一个氢分子,

④同一符号前后均有数值时,只表示分子个数:“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⑤由不同符号组成的,不论前面有没有数值,都表示分子,只不过前面有数值时,只表示分子个数,如:2H2O只表示两个水分子;而当前面没有数值时,即表示一种物质,又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H2O”即表示一种水,还表示一个水分子。

8、化学符号中的数字的意义:

①符号前面的数字只表示微粒个数,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2O只表示两个水分子,“3Mg2+”表示3个镁离子,

②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如“O2”表示每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P2O5”表示每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两个磷原子和五个氧原子。

③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每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Mg2+”表示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④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化合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如“Al2O3”在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9、当题目要求指出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时,一般是由整体到局部,将有关的数字全部说清楚,如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①、“2H2”表示两个氢分子,且每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②、“2 P2O5”表示两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并且每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两个磷原子,③、“2 Mg2+”表示两个镁离子并且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④、“2H”表示两个氢原子。⑤、“H2O”表示每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⑥、“H2”表示每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10、当题目没有要求指出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而是只要求说出符号表示的意义时,只说整体表示的含义就行。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2O只表示两个水分子,“3Mg2+”表示3个镁离子。

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电解水

1、观察到的现象:通电后,在电源两极出现气泡,负极产生的气体多,正极产生的气体少,二者的体积比约为2∶1,即“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检验方法: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

3、原理:水 == 氢气+氧气 2H2O===2H2↑+O2↑ 读法;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4、结论: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也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解。

5、纯净的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来收集)。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后有水生成,反应方程式为:氢气+氧气===水 H2+O2===H2O,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6、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CO2、H2O、KMnO4、KClO3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CO2、H2O、P2O5、H2O2、Al2O3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C、S、P、Fe、Cu、Mg、H2、N2、O2、He、Ne 、Ar等。

7、净化水的过程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加热煮沸或蒸馏。加入明矾的目的是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下来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过滤是将难溶性的固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主要的仪器有漏斗、烧杯、铁架台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操作步骤:一贴(将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体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紧靠玻璃棒)。过滤后发现液体浑浊的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液体高于滤纸的边缘或仪器没有清洗干净。

7、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在日常生活中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的方法是加热煮沸,而实验室一般采用蒸馏的方法。爱护水资源必须作到一方面节约用水,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造成水污染的主要物质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日常生活中污水的任意排放。采取的措施是:工业污水先净化后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将生活中的污水集中处理后循环利用或排放。

第五单元知识点

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 质量守恒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使用的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质量守恒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质量守恒定律中所谓参加反应的物质指真正参加的一部分的质量; 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3、 五不变:1.元素种类2.元素质量3.物质质量总和4.原子种类5.原子数目;一定变:物质的种类;

第六单元 碳

1、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主要有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些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同样,其他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如红磷与白磷等,这些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都是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其中金刚石是天然形成最硬的物质,通常用来刻画玻璃或加工大理石,石墨是最软的矿物,初做铅笔,润滑剂外,还用来做电极或石墨炸弹,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由于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特点,因此他具有吸附性,通常做吸附剂。

2、我国古代的字画虽年深日久却不褪色,或用木头做电线杆时,通常将埋在土中的部分烧焦,这一切都是利用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空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在记录重要文件时,通常选用‘碳素墨水’来书写,但当温度升高时,碳也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和氢气、一氧化碳一样,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㈠碳有可燃性,当氧气充足时,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CO2 而当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2C+O2==2CO

㈡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2CuO+C==2Cu+CO2↑,2Fe2O3+3C==4Fe+3CO2↑

3、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是采用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只能采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反应方程式为CaCO3 +2HCl==CaCl2+H2O+CO2↑

不能用浓盐酸,原因是得到的气体不纯,也不能用硫酸,原因是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收集二氧化碳时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时,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制取一种气体选择发生装置时,通常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二氧化碳气体CaCO3 +2HCl==CaCl2+H2O+CO2↑

氢气( Zn+H2SO4==ZnSO4+H2↑)和氧气2H2O2===2H2O+O2↑这三种气体都是由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来制取气体,因此都可以用同一种发生装置来制取,但收集方法不同。

5、由于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碳CO的分子构成不同(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6、二氧化碳倾倒灭火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或说明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通常利用二氧化碳的这种性质来灭火(既利用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它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红色会消失,溶液有变成紫色,同时有气泡产生:H2CO3=== CO2↑+H2O 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或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的内壁)表面有一层白膜,它是碳酸钙---- CaCO3,形成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除去它只能用稀盐酸 反应方程式为CaCO3 +2HCl==CaCl2+H2O+CO2↑

7、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或舞台艺术,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共给呼吸,会使人或其它动物因缺氧窒息而死,一氧化碳有毒,会中毒而死。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环节。同时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也具有还原性。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在山洞或地窖内有许多二氧化碳,人们进入这些地方之前,必须做“灯火”实验。近几年来,由于人们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其结果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作物减产,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应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的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

8、如何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步骤:将碎鸡蛋壳置于烧杯,加入稀盐酸,立即用涂有澄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烧杯,现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从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9、除取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uO+CO===Cu+CO2, 除取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可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懂的石灰水,反应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第七单元 燃烧和灭火

1、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2、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其方法有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如果家庭天然气、煤气等泄露,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3、油库、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原因是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4、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燃烧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所以人们通常将燃料架空燃烧并通入大量空气加快空气流通,同时将煤加工成蜂窝煤,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煤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粉尘及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会使土壤呈酸性,为防止酸雨,我们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燃料,将含硫煤先脱硫再使用。

6、人们现在利用的绿色能源有乙醇,俗名酒精,属可再生能源,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除此之外还有清洁能源——氢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